“想要在节假日逛故宫,你至少得提前一两周开始抢票才能有机会”。这是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谁都知道故宫是北京的“必去景点”,但作为普通游客,真能逛的明白故宫吗?别的不说,单说故宫中雕刻的龙、凤、狮、鹿、麒麟、鸽子等数万只动物究竟象征着什么,之间有何异同,就不是外行人能看得出门道的。

还好我们有书。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在《故宫里的神兽》一书中,详细讲解了故宫里的动物们分别有何意义。那太和殿中的一万多条龙,那各大殿的门前铜狮头上的疙瘩,那慈禧太后最为钟情的鹿……书中写了故宫中的二十多种动物,种类囊括强政的、消灾的、纳福的,也有作为宠物的。下文将选取龙、狮、鹿、鸽四种加以呈现。

古代皇家在殿里殿外摆放的动物,如同今人摆在柜子里的手办、玩具,这类物品,最能反应一个人的所思所爱。

本文摘选自《故宫里的神兽》。经出版社授权推送。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古人通过各种与龙相关的活动,表达了对龙的敬仰崇拜及思想寄托,以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亦为古代帝王尊崇。明清时期的故宫是帝王执政及生活的场所,在故宫中,龙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

古人认为,龙具有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本领,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因此在华夏历史上,龙自古就是帝王的象征。作为明清时期二十几位皇帝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的建筑里处处都有龙的形象。屋顶上的琉璃瓦、天花和藻井、门窗的包叶、殿外的御道、台基的栏杆、影壁等构件都有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龙的形象;建筑的内外檐彩画有升龙、降龙、坐龙、行龙等各种龙纹图案;皇帝宝座、屏风、香炉等陈设上亦有多种式样的龙纹。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

龙是封建皇族专属的服饰纹样。对照清代宫廷中帝王冠服格式所规定,此袍为“吉服”,绣有龙九条,九是最大的极数,也是皇族最高地位的象征


(战国)湖南博物院藏《人物御龙图》帛画

《人物御龙图》为帛画,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当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此画描绘的是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画面正中绘有一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升天巨龙。此巨龙的龙头高昂,龙身平伏,龙尾曲翘,不失威武之状。龙尾上部站立有一只鹭,圆目长喙,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态潇洒自然。


故宫九龙壁。九龙壁的塑面共由270个塑块拼接而成。琉璃壁面共分为九龙、山石、云气和海水四层塑体,花纹复杂,工艺难度很大。每两条龙之间有一组凸出雕刻的山石,将九龙做灵活的区隔。每条龙的足下有起伏的海浪,使得九条龙互为关联,且增加了画面的完整性。浮雕的山石、云气,衬以孔雀蓝色的海水,形成烟云出没、幽深奥秘的意境。


九龙壁属于影壁的一种。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置一般在建筑的大门外或大门内。从风水学来看,古人认为邪气、煞气通常都是直来直去的,在院门设置影壁,可以挡住不利气场。另外,影壁还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建筑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有利于遮蔽和保护隐私。

故宫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建宁寿宫时烧造。传说乾隆对北海九龙壁欣赏有加,便命令工匠仿照其形状,在皇极门外修建了这座照壁,以便退休后欣赏。故宫九龙壁长29.47米,高3.59米,厚0.45米,虽然是北海九龙壁的仿制品,但工艺更为精细,色泽华美,在造型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故宫核心建筑的太和殿,装饰有一万多条龙,反映了帝王对龙的崇拜,以及通过龙来巩固政权的意愿。金柱、宝座、藻井、彩画等部位,均有造型各异的龙。

在古建筑领域,室内的立柱一般被称为“金柱”。太和殿宝座的两侧有六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条体形硕大的蟠龙造型。


太和殿内

蟠龙即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造型为盘曲环绕状。此龙尾巴在下,周身缠绕立柱,蜿蜒盘曲而上,龙头上仰,注视上方,双眼锐利有神。龙尾下方为寿山福海纹饰,龙身周边为飘浮的祥云环绕。此巨龙造型威武,张牙舞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立柱上的各个纹饰均线条分明,凸凹相间,视觉效果极为震憾。

这六根金柱并非黄金铸成的,而是和其他立柱一样,均属大木构件。与其他立柱表面饰朱红油饰不同,这六根蟠龙金柱表面各包镶一层黄金,黄金面层的金龙纹饰则由沥粉贴金工艺制成。

沥粉贴金:用石粉加水胶调成膏状材料,再将材料灌入皮囊内;皮囊一端安装一个金属导管,另一端密封;用手挤压皮囊,从导管内排出材料,附在立柱表面,即形成流畅、鼓起的线条,然后用金箔(真实的金子压成薄片)贴在隆起的表面,呈现出呼之欲出的蟠龙造型。

太和殿内正中,陈设着一髹金漆云龙纹宝座。这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雕镂最精美的宝座。宝座为明朝嘉靖年间制作,材料为楠木。13条金龙分别盘绕于椅背上,形态各异。


太和殿金龙宝座

其中,搭脑(椅背顶部横木)正中为一条昂首挺立的坐龙,两侧各做成龙躯形;四根圆柱形椅柱各有多条蟠龙缠绕,做蜿蜒擎空之势。龙纹宝座肃穆威严,彰显皇权气质。此外,宝座下方束腰处四面开光,透雕双龙戏珠图案,尽显大气奢华之美。宝座周身雕龙髹金,在装饰上神圣化。

髹金漆工艺:用足大赤金在广胶水中研细后,去胶晾干、晒成粉末,再用丝绵扫到打好金胶的宝座上,然后罩一层清漆(透明漆)。太和殿宝座工料精良,金龙造型虽历经年代长久,但依旧华灿生辉。


太和殿宝座龙头

02

太和门前的铜狮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对铜狮。这对铜狮对称立在宏伟的太和门前,雄壮而威武。铜狮并非鎏金做法,且无款识,推测应为明代铸造。

位于故宫中轴线南部区域的太和门,是前朝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五年后完工。现存太和门为光绪二十年(1894)复建后的建筑样式。太和门面宽九间,进深四间,采用重檐歇山屋顶形式,是故宫内最大、最壮丽的门座建筑。


太和门及门前铜狮。太和门在明清时期曾是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和出入要道。

与乾清门前的铜狮不同,太和门前铜狮的耳朵是竖起来的,似乎在警惕闯入宫的不速之客。这对大型铜狮的头部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圆地方。每只铜狮子的高度都达到2.4米,蹲坐在高0.6米的铜座之上,通高达3米。雄狮在东侧,雌狮在西侧。二铜狮头顶螺旋卷毛(俗称疙瘩烫),张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绶带雕花精美,前挂銮铃肩挂缨穗,肢爪强劲有力,前肢后肘各有三个卷毛,后背有锦带盘花结,整体显得异常英勇威猛。

太和门前铜狮的底座为汉白玉须弥座,长约2.2米,宽约3.0米,高约1.4米。须弥座不仅体量庞大,而且在四个面上刻有行龙(上、下枋位置)、巴达马(位于上、下枭)、椀花绶带(束腰位置,寓意“江山万代,代代相传”)、三幅云(圭角位置)等精美图案。


太和门前东侧铜狮正立面。雄狮头饰鬈鬃,颈悬响铃,两眼瞪视前方,气势雄伟,其右足踏绣球,象征皇家权力和一统天下

雌狮头略朝下,其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

失蜡法:失蜡法工艺流程大致包括:制蜡模、制作外范、熔化铜液、铸后加工等几个过程。明代《天工开物》中有失蜡法较为详细的记载。

太和门前铜狮的雕塑和铸造工艺极为精细,无论是铜狮全身,还是铜座上的纹饰,都雕铸得非常精美,表面光洁无痕,应是采用古代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

狮子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据北宋时期释道原所著佛教史书《景德传灯录》卷一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吼般的声音,大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被称为“狮子吼”。另据古印度佛教经典《大智度论》卷七记载,佛是人中狮子,佛坐的宝座,都是狮子座。由于狮子是佛的化身,释迦牟尼说法都是“狮子吼”,可以驱赶邪恶,带来光明,且狮子佩戴的铜铃和璎珞在佛教中均有驱邪护法的作用,因而用来镇宅。另外,狮子被古人认为是“百兽之王”,有狮子镇宅,各种恶兽不敢靠近。由此可知,狮子是古人心中的镇宅神兽。

古代桥体上多有狮子石雕,也有镇桥之意,寄托保护桥免受灾祸的愿望。位于故宫西华门区域的断虹桥为元代建造,桥上有形态各异的狮子造型,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由南往北数的第四只。这只狮子一手抓着头发,一手护着裆部,表情痛苦,常被称作“护裆狮”。


(清)《如来狮子图》。左边的狮子驮着金色的莲台,莲台上有六道檀香,寓意佛法中的六道轮回;右边的狮子则是如来的坐骑。

据传护裆狮与道光帝的大阿哥奕纬有关。

奕纬是道光与身份低微的藩邸使女那拉氏所生,性格顽皮、桀骜不驯,道光帝一直不是很喜欢他。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二十日,奕纬在上书房学习时,又走神了。于是老师对他说,你现在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当个有作为的好皇帝。没想到奕纬一听就不高兴了,回答说,我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你。老师听了非常害怕,连忙向道光皇帝禀告了这件事。道光皇帝一听,顿时勃然大怒,让人把奕纬叫到南三所来。

奕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高高兴兴地进了南三所,若无其事地问候父王。道光皇帝见到奕纬,立刻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去狠狠地踹了奕纬一脚,没想到这一脚不偏不倚,恰恰踹在奕纬的裆部。奕纬当场捂着下身,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道光皇帝看到这幅场景,立刻慌了神,连忙叫来太医,将奕纬抬回他的住处医治。然而,由于伤势过重,无力回天,奕纬几个月后便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

道光皇帝下令,赐奕纬谥号“隐志”,并以皇子身份下葬。据说,在奕纬的葬礼上,道光皇帝忍不住扑倒在儿子的棺椁上失声痛哭。他既后悔多年来对儿子的冷漠,又悔恨自己愤怒之下将儿子踢死。就这样,奕纬用自己的死亡,在道光皇帝心中,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痛。

幸运的是,两年后,道光皇帝又得一子奕詝。尽管道光皇帝顺利地把皇位传给奕詝(后来的咸丰皇帝),但是奕纬在他心中仍占有特殊的地位。每次道光帝路过断虹桥,看见护裆狮一手护裆,一手抓脑,表情非常痛苦,犹如奕纬当年被踢死的样子,都会勾起无尽的痛苦和对往事的悔恨。为避免触景伤情,道光皇帝下令用一块红布盖住这个护裆狮,并尽可能不再从西华门出入。

官府门前的石狮(铜狮)与真实狮子不同,毛发都是俗称的疙瘩烫形式,其实这种“疙瘩”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官府前石狮头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数之多寡,显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为最高,即一品官衙门前的石狮头上刻有十三个疙瘩,称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级,递减一个疙瘩;二品十二个疙瘩,三品十一个疙瘩,四品十个疙瘩,五品、六品都是九个疙瘩,七品以下的官员府邸门前就不许摆放守门的狮子了。


铜狮头上的“疙瘩烫”

那么,紫禁城内铜狮子身上的“疙瘩烫”数目是多少呢?四十五个。皇帝具有“九五至尊”的地位,护卫皇权的铜狮身上疙瘩数量自然少不了。九五相乘,即为四十五,因而太和门前铜狮身上的疙瘩数目为四十五个。

03

故宫西六宫之一的储秀宫,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明清时为妃嫔所居。我们今天看到的储秀宫,大部分为慈禧于光绪十年改造后的建筑外观及陈设。其中,建筑门前的一对铜鹿格外引人注目。


储秀宫前的铜鹿。储秀宫门前铜鹿据传为清光绪九年(1883)铸造,高 1 . 6 米,宽约 0 . 3 米,置于高 0 . 22 米的铜座上。有着长长的梅花形犄角,显示出一种丽人般的气质。其眼神柔顺,嘴唇微张,驻足静立,又给人以驯服、祥和之感。

储秀宫面阔五间,前出廊,单檐歇山屋顶,建筑外观及体量较为低调。储秀宫是明清后妃的居住之处,而且为慈禧一生最为重要的居所。慈禧是叶赫那拉氏的徽号,该徽号启用于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叶赫那拉氏从咸丰二年(1852)五月初九入宫之初,一直到执掌天下,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储秀宫。在这里,她度过了作为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的近十年最美好的岁月。

咸丰六年(1856)三月廿三日,叶赫那拉氏在储秀宫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攻进北京,焚烧圆明园。时年八月,叶赫那拉氏随从咸丰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九月,叶赫那拉氏与清廷成员从热河还京时,她的身份已经是皇太后了;九月三十日,叶赫那拉氏(圣母皇太后)、钮祜禄氏(母后皇太后)等人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自此,叶赫那拉氏被称为“慈禧太后”,钮祜禄氏被称为“慈安太后”。随后不久,慈禧由养心殿平安室移居长春宫。光绪十年(1884),慈禧在五十寿辰时,又搬回了储秀宫。


储秀宫外立面

储秀宫门前铜鹿据传为清光绪九年(1883)铸造,高1.6米,宽约0.3米,置于高0.22米的铜座上。有着长长的梅花形犄角,显示出一种丽人般的气质。其眼神柔顺,嘴唇微张,驻足静立,又给人以驯服、祥和之感。

光绪十年(1884),已居长春宫十年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大寿,又搬回储秀宫,同时打破了乾隆帝定下的祖制,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重修宫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太后祝寿的万寿无疆赋。需要说明的是,据《国朝宫史》载,乾隆于八年(1743)十二月十二日颁布上谕:“十二宫陈设器皿等件布置停妥,永远不许移动,亦不许收贮。”

曾经伺候慈禧八年的宫女何荣儿认为慈禧搬回储秀宫,是颇有深意的。她在《宫女谈往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回忆了其中的原因:其一,慈禧十七岁入宫,储秀宫为咸丰皇帝对她的雨露之处,她的青春也都埋葬在此;咸丰死后,她一直守寡,而储秀宫处处都有记忆,是其对咸丰帝眷恋之所。其二,储秀宫是慈禧发迹之地;慈禧在储秀宫后殿丽景轩,生下了载淳,她的地位由嫔荣升为妃,并进一步荣升为贵妃;咸丰皇帝死在热河,载淳即位,有利于慈禧干政及掌权。所以她长期居住在储秀宫,是有她的心机的。

04

鸽子

鸽子,又名鹁鸽,是一种羽毛鲜艳、善于飞行的鸟。紫禁城中有专门饲养鸽子的场所,并设有专人管理。

《大明实录·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有记载:“西华门(外)等处鸽子房。”另据《明史》记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明孝宗为节用爱民,放飞了宫廷豢养的西安门大鸽等动物,以减少府库开支。明弘治时期,宫中养鸽场所在西华门外、西安门附近。另据明崇祯时期文人吕毖所撰《明宫史》记载,“曰西安里门,甲字等十库,曰司钥库、鸽子房”,可知鸽子房的位置在西安里门,即今西什库大街稍东。该处位于西华门的西北角,距西华门约二公里。

关于清代紫禁城的养鸽场所,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内务府全宗》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月二十六日一条记载,清代宫廷在景山也有饲养鸽子的场所,饲养鸽子40只。《清代御制诗文全集·清仁宗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二载有嘉庆的《遂初堂》一诗,中有“乔松荫闲院,驯鸽语回廊”,说明嘉庆年间宫中有驯鸽,其饲养场所位于乾隆花园的遂初堂附近。

乾隆朝内廷大学士鄂尔泰等人编纂的《国朝宫史》卷二十一还记载了清代鸽子房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即由仓震门首领管辖,有三名太监负责专门喂养。另金易、沈义羚著《宫女谈往录》,其中“玉堂春富贵”一节记载,慈禧曾在颐和园养了一群鸽子,由专门的太监负责。

紫禁城养鸽的用途比较广泛,除了食用之外,清宫皇室还将这种小动物用于隐晦的性启蒙。鸽子喜好交配,且交配方式与别的鸟类不同,是雌鸽在上、雄鸽在下。紫禁城的统治者希望通过鸽子等动物发情时的相互追逐、吸引的动作,来隐晦启发皇子的性意识。

而且鸽子属于“一夫一妻”,配对后的雌鸽与雄鸽感情专一,生活和睦,永不分离。明代张万钟的《鸽经》载有“鸽雌雄不离,飞鸣相依,有唱随之意焉”,称赞鸽子是忠贞之鸟,这也是宫廷皇子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宫中饲养鸽子的另一重要用途是赏玩,赏玩用的鸽子多属观赏鸽品种。观赏鸽有着优美的体态和艳丽的羽毛,深受帝后喜爱。《鸽经》载有“诸禽鸟中,惟鸽子五色俱备”,认为在各种鸟类中,只有鸽子五色俱全。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所撰《罪惟录》卷三十二之“宣德逸记”有明宣德帝好玩养鸽子的记载:“(宣德帝)尤爱促织,亦豢驯鸽。”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鸽犬图》,其中的两只鸽子色彩分明,形象栩栩如生。


(清)故宫博物院藏《鸽犬图》

清代紫禁城内也饲养了不少赏玩用的鸽子。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鹁鸽谱》,是清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师蒋廷锡,依照宫中赏玩鸽子的造型所绘。《鹁鸽谱》分为上下两册,合计40开,每开分左右画页,各绘制形象逼真、品质上乘的雌雄鸽一对。《鹁鸽谱》反映了康熙对观赏鸽的喜爱。

道光帝和慈禧太后也都很喜欢赏鸽。道光十年(1830),道光帝命宫廷画师沈振麟、焦和贵参照蒋廷锡《鹁鸽谱》的样式,绘制了一套《鸽谱》,共计20开,每开绘制有鸽子两只,绘法与蒋廷锡颇有相似之处,收录宫中各种珍奇名贵的鸽子品种,如银尾瓦灰、缠丝班子、四平等。

紫禁城内的鸽子也丰富着皇家的娱乐生活,如鸽哨、射柳、火戏等。在重要活动中放飞群鸽,往往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所谓鸽哨,即是由竹、苇、葫芦等材料制成的哨子,系在鸽子脚部。鸽子翱翔于蓝天时,鸽哨受风力作用而发出或高或低、或抑或扬的声音,形成一种特殊的音效。鸽哨在我国已有千年以上历史,至清代,鸽哨的制作水准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不同种类的鸽哨:“三联”(三个哨子)、“五联”(五个哨子)、“十三星”(十三个哨子)等,可产生“五音皆备”“悦耳陶情”的效果。


缠丝班子

射柳原为古人用弓箭射柳枝的活动,明清时期,射柳发展成为与鸽子有关的娱乐。明永乐时期,宫中射柳游戏的做法是将鸽子放在一个葫芦里,葫芦被悬挂在柳树上,参与者射裂葫芦,葫芦中的鸽子飞出。谁射中的葫芦里面的鸽子飞得高,谁就取胜。

不仅如此,鸽子脚部系有鸽哨。鸽子飞到空中时,鸽哨可发出清脆的声音。而当游戏者接连射中葫芦时,则不断有鸽子飞出,产生连绵不断的鸽哨声,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火戏,是指正月十五燃放烟花的娱乐活动。清代元宵节前后,帝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便是在圆明园观看烟火。这些烟火盒子里事先放有飞鸽,烟花燃放时,伴随着烟火形成的缭绕云雾,鸽子从盒中争先恐后地飞出,可以想见夜空中花火与群鸟齐飞的壮观场面。

本文摘编自


《故宫里的神兽》

作者:周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出版年: 2025-4


编辑 | 轻浊

图片来源|书中原图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