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兵,这个听起来就神秘又酷炫的职业,背后却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与挑战。

我们就来聊聊潜艇兵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尤其是在深海航行90天的情况下,他们在舱内是如何呼吸的。



潜艇兵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

潜艇兵的生活环境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极端。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狭小、密闭、与世隔绝的空间里,周围是冰冷的钢铁,四周是深不可测的海水。这种环境对人的身心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潜艇内部的空间非常有限。以中国的094型战略核潜艇为例,它的长度约137米,但内部空间却被核反应堆、导弹发射筒、各种设备和管道挤得满满当当,留给艇员的活动区域少得可怜。

通道狭窄,仅容一人通过,两名艇员相遇时必须侧身才能擦肩而过。床铺更是紧凑,宽不足50厘米,翻个身都可能撞到旁边的金属架或设备。

这样的空间,让人感到压抑,连活动一下筋骨都成了奢望。艇员们每天只能在这么小的范围内生活,时间长了,身体和心理都会感到极度不适。



而且,潜艇的空间分配是以任务为核心的,生活区域永远是次要考虑。武器舱、控制室、动力舱占了大头,艇员的宿舍和休息区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

有的潜艇甚至把床铺设计成“热铺”,意思是轮班制的艇员轮流睡一张床,一个人刚起床,另一个就得接着躺上去。这种安排虽然节省空间,但想想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潜艇内的温度常年维持在30-35摄氏度,某些区域如动力舱附近甚至高达40摄氏度。核潜艇的反应堆和各种设备持续运转,散发出大量热量,而潜艇又是个密闭空间,热量散不出去,只能堆积在舱内。

加上深海环境下空气不流通,湿度经常超过80%,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走几步就出一身汗。艇员们时常处于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感觉就像天天蒸桑拿,但这个“桑拿房”可一点都不舒服。

长时间的高温高湿不仅让人难受,还会带来健康问题。皮肤长时间泡在汗水里,容易长湿疹、痱子,甚至引发真菌感染。呼吸道也容易出问题,因为湿热的空气里细菌滋生很快。艇员们得靠意志力硬撑,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



潜艇在运行时,螺旋桨、发电机、泵等设备会发出持续不断的噪音。这些噪音在密闭空间内回荡,分贝能达到80-100,甚至更高。

想象一下,家里空调运行时的嗡嗡声已经让人烦躁,而潜艇里的噪音比那强好几倍,而且24小时不停。艇员们长时间暴露在这种高分贝环境中,听力会慢慢下降,有的甚至会出现耳鸣、头痛等问题。

更麻烦的是,噪音还影响睡眠。潜艇里本来就没啥安静的地方,休息时耳边全是机器的轰鸣声,想睡个好觉几乎不可能。

睡眠不足再加上噪音干扰,艇员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都会打折扣。尤其是执行任务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噪音带来的疲惫感会让风险翻倍。



潜艇在执行任务时,长时间与外界隔绝,无法与家人朋友联系,也没有网络和手机信号。艇员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与战友相处,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

深海航行时,他们甚至看不到阳光和海面,每天面对的只有冰冷的舱壁和设备。这种隔离感会让人觉得时间被拉长,孤独和无助的情绪慢慢堆积。

心理压力在这时候就凸显出来了。没法跟外界沟通,思念家人却无处倾诉,艇员们只能自己消化这些情绪。时间一长,有些人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艇上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但效果因人而异。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心理素质特别过硬的家伙。



深海航行90天的挑战

深海航行90天,对潜艇兵来说是一次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在这漫长的90天里,他们要面对的挑战远不止于生活环境的艰苦,还有饮食、卫生、作息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极限考验。

潜艇上的食物供应是个大问题。出发前,潜艇会装满各种物资,包括大米、面粉、罐头肉、脱水蔬菜和水果,甚至还有一些压缩饼干和营养补充剂。但由于空间有限,新鲜食材很快就会吃完,后面几十天基本靠罐头和干货撑着。



厨房里没有明火,厨师只能用蒸汽加热器做饭,菜品口味单一,炒菜、炖菜基本是一个味儿,吃久了真会让人觉得嘴里没滋味。

为了保证营养,艇上的伙食会严格搭配热量和蛋白质,但有些食物得限制。比如黄豆、卷心菜这种容易产气的菜是禁忌,因为密闭环境下气体多了会影响空气质量。

红薯这种高纤维食物也得少吃,不然排泄物增加,处理起来麻烦。艇员们每天吃着差不多的东西,看着盘子里那几样熟悉的罐头,心里难免会怀念家里的饺子、火锅和烧烤。



在潜艇上,卫生条件是个硬伤。淡水资源特别珍贵,基本都用来喝和做饭,洗澡就成了“奢侈品”。艇员们每周最多能分到一小盆水擦擦身子,真正的淋浴想都别想。

身上老是黏糊糊的,汗味、油味混在一起,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更别提衣服了,换洗的频率很低,很多人身上那股味儿自己闻着都皱眉头。

如厕更是个技术活。潜艇上的厕所是个小隔间,里面全是阀门和管道,用的时候得按顺序开关好几个按钮。操作错了,污水可能会倒流出来,那味道能熏得人头晕。

空间小,气味散不掉,每次上厕所都得屏住呼吸快点解决。艇员们在这种环境下,卫生习惯再好也得被迫“将就”。



潜艇上的作息跟地面完全不一样。一天被分成18小时:6小时工作、6小时休息、6小时调整。这样的轮班制是为了保证任务24小时不间断,但也把艇员的生物钟彻底打乱了。

休息时间短,睡一觉刚进入深度睡眠就得爬起来干活,长期下来人老是迷迷糊糊的。



更糟的是睡眠环境。床铺窄得像个棺材板,旁边就是机器轰鸣声和战友的鼾声,想睡踏实都难。有时候刚躺下没多久,紧急任务一来还得立刻起床。

睡眠质量差,艇员们经常顶着黑眼圈工作,精神状态差到不行,但任务又逼着他们打起十二分精神。



90天的深海航行,艇员们完全与外界隔绝,看不到太阳、蓝天和大海,每天睁眼就是那几面舱壁。

时间长了,思念家人、渴望自由的情绪会越来越强烈。心理压力在这时候特别容易爆发,有人会变得烦躁,有人会沉默,甚至还有人会偷偷抹眼泪。

为了缓解这种状态,艇上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放电影、下棋、打扑克,但这些东西能起的作用有限。关键还是得靠艇员自己调节情绪。

有的老兵经验丰富,会主动跟大家聊天开玩笑,活跃气氛。但对新兵来说,这种封闭环境真的很难熬,能坚持下来全凭一股韧劲。



舱内是如何呼吸的?

在深海密闭环境中,呼吸是生存的关键。潜艇内的空气循环系统是艇员生命的保障,它确保了艇员在90天的航行中能够持续获得新鲜空气。

潜艇上的氧气主要靠电解氧气发生器(简称EOG)来供应。这玩意儿能把淡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氧气直接放出来给艇员呼吸,氢气则通过管道排到艇外。

听起来挺高科技,但实际操作得小心翼翼,因为氧气多了容易引发火灾,少了又会让人喘不上气。所以舱内的氧气含量一般控制在18%左右,比地面上的21%低一点。

这也是为啥艇员们有时候会觉得胸闷、头晕,氧气不够饱和啊。



除了电解水,潜艇还会带一些氧气瓶和化学制氧剂作为备用。比如氧烛,就是一种能通过化学反应放出氧气的东西,应急时点一根就能顶一阵子。不过这些都是辅助手段,主要还是靠电解系统撑大局。



光有氧气还不行,艇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得赶紧处理掉,不然憋在舱里人早晚得憋死。潜艇的空气净化系统用的是化学吸收剂,比如苏打石灰,能把二氧化碳吸走变成固态物质。

这些吸收剂得定期更换,不然净化效果会下降。舱内还有除湿机,专门控制湿度,免得水汽太多把设备弄坏。

空气循环系统24小时不停地跑,把氧气送进来,把废气抽出去。但说实话,舱里的空气质量也就那样,跟地面的新鲜空气没法比。艇员们闻着有点怪味的空气,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空气系统要是出了故障,那可是要命的事。所以潜艇上备了好几套应急方案。每个艇员都有便携式氧气瓶和防毒面具,关键时刻能救命。艇上还有备用净化设备,万一主系统挂了还能顶上。

艇员们从入伍就得学应急操作,哪个阀门坏了咋修,氧气不够咋办,全都得门儿清。训练的时候一遍遍演练,就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不慌,能迅速把问题解决掉。这套呼吸保障系统虽然不完美,但确实是艇员们能在深海活90天的底气。



潜艇兵的生活环境之艰苦,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说实话,能干这行的人,个个都是真汉子。他们的付出,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咱们得打心底里敬佩和感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