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考体育考试已经开始。今年全市共设11个考区、22个考点、16支监考队,考试时间为4月13日至30日。考试期间,不断传来学子们的“捷报”——“轻松拿捏,这次又满分”“顺利发挥,考得不错”。多数考生反馈,这次体育中考成绩整体符合预期。有些班级甚至声称:估计90%的同学都能顺利拿满分。
但一个微妙趋势也值得关注——许多学生较为钟情于中长跑、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这些“成绩稳定”的项目,而球类考试则被不少学生视为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选择”……然而,随着体育中考改革的持续推进,自2026年起,球类项目将在中考体育中从选考跃升为必考项目,则必将带来体育考试格局的重塑。
球类项目“变数”多,因而没有成为热门选项?
长期以来,深圳中考体育呈现出较高的满分率,这既反映出学生们在体育锻炼方面取得的成效,但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学生和家长在选择考试项目时趋于保守。“比如球类项目,因其技术要求较高、考试时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场地状况、临场状态等。像足球,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带球、传球、射门等技巧,在考试中还可能面临球的弹性、场地摩擦力等外界因素干扰;篮球则对学生的运球速度、投篮准确性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流畅性要求颇高。”家住福田的一位体育老师这样分析道。
相比之下,中长跑、引体向上等项目的评分标准相对稳定,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更容易预估自己的成绩,这也是球类项目没有成为热门选项的重要原因。
但从 2026 年起,参加深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即 2023 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则要面对新的考验。按照最新规定,明年体育考试由现场统一考试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构成,总分为 50 分,其中现场统一考试为 36 分,过程性评价 14 分。在现场统一考试中,共设三大类 16 个选项,考生须在每类考试项目中选择一项参加考试,而球类项目被单独列为一类,考生必须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中选择一项进行考试。
这一改革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将球类作为单独第三类选考项目,是为了充分发挥球类运动团体性、益趣性、终身性强的项目特点,引导学生在球类运动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的体育兴趣爱好,进而从多个方面有效推进深圳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稳步提升。“之所以体育中考会设置球类运动的技能考试,是出于培养学子长期运动爱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的考虑。学会一门球类运动,可以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受益终身……”这也正是球类考试被纳入“必考”的改革初衷之一。
而在今年(2025年)选择了球类项目的学生们,他们的考试经验也成为了后辈们的重要参考。选择篮球的刘奕辰同学说,“上篮不进”最“搞心态”,因为很难保证百分百的命中率,如何通过心态的调整,去减少随机失误是一个重要考验;参加乒乓球考试的杨钧珺同学透露,反手位击球最容易发生意外,更需要专注和冷静,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面对体育中考新趋势,学生、家长需改变观念
明年起,深圳中考体育将球类纳入必考科目。这一政策突破不仅重构了新的评价体系,更在三个维度形成育人合力:于学生层面,通过常态化技能训练锻造协调性与抗压能力,使运动习惯内化为终身受用的生存技能;对学校而言,这将倒逼体育场馆建设与专业师资培育的系统升级,有特色课程生态;而家长群体则在此进程中重新校准教育认知,从“重智轻体”转向五育融合的新育人观。
一方面,那些原本对球类项目不擅长的学生,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体育学习路径,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一项球类技能。从基本的运球、传球练习,到战术的理解与运用,都需要从头学起。但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多彩体育世界的大门。通过参与球类运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例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学生们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根据对手的情况及时调整战术,这对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
家长们同样需要调整心态和策略。随着球类项目成为必考,家长们需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球类运动,为孩子创造更多接触球类的机会,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球类社团活动等。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在学习球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