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针对我军工领域重点部位的间谍案件。



间谍这个词语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他们往往拿着自己国家的钱却为国外卖命,更可悲的是,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葬送。



策反手段一:利用职务之便。

近年来,境外间谍机构针对我国留学人员的策反活动频繁,部分留学生因缺乏警惕性而陷入间谍陷阱,对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威胁。

对方往往以签证官身份出现,利用签证环节和学术交流机会,物色有价值的人员,以利益诱惑逐步突破目标心理防线,对于年轻人有很大欺骗性。

郝某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申请某国国际学术会议签证,被该国使馆官员T以“签证审核”为由主动接触。

T通过请客吃饭、赠送礼物、提供兼职等方式逐步拉近关系。



郝某以为只是朋友而已,殊不知,对方已经把他拉入圈套,等着他一步步深陷其中。

在郝某毕业前,对方亮明间谍身份,并成功将郝某策反。

回国后,郝某通过定向应聘进入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并多次向境外传递涉及机密级国家秘密的情报,赚取报酬。



郝某先后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出卖文件资料1000余份,其中,机密级6份、秘密级536份。

最终,郝某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非法犯罪所得。



策反手段二:利用配偶关系。

利用情感弱点与物质诱惑双重手段,针对涉密人员家庭关系进行渗透。

黄某为云南省某省直机关副高级工程师,2002年赴国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与一名境外男子建立不正当关系。

该男子以感情和金钱为诱饵,要求黄某提供国内涉密文件。



黄某被要求拍摄机密文件并传输给境外间谍人员。

回国后,她利用丈夫章某(时任副县长)的职务便利,获取政府内部文件,并通过U盘将涉密资料交给境外人员。

章某在明知情况,出于对妻子的袒护,并抱着侥幸心理,还是向妻子提供了大量工作机密。

黄某因情感依赖和金钱诱惑泄露大量机密。

2020年5月,黄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章某被判有期徒刑3年。



策反手段三:利用师生或亲子关系。

利用师生信任关系,通过精准职业规划渗透核心部门,利用职务便利窃取高层级机密。

张某在某国留学期间,因成绩优异被校方领导凯迪发展为“忘年交”,实则成为境外间谍机构的代理人。

凯迪以“学术合作”为名,逐步诱导张某参与情报活动。回国后,张某持续向境外传递信息,最终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查处。



最近几年内,系统内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过某领导送子女出国留学,结果子女在国外被策反,回来以后窃取情报被抓的事。

很多父母都是很不错的老实人,总认为国外的教育应该好一些,希望孩子拿到一个国外的大学文凭,回来找一份基层的铁饭碗,也算是对子女负了责任了。

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国外情报组织前赴后继拉这些孩子下水,让这些留学生从父母身边搞情报。

父母又是组织内的,不管是多大的职位,所谓的情报,多点少点还是有点用的。

结果是父母的前途尽毁,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办事人员连带受处分,国家和单位也因为情报泄露遭受损失。



境外间谍机构常以“签证帮助”“学术合作”“情感关怀”等名义接近目标,通过小恩小惠建立信任,逐步诱导其参与间谍活动。

被策反人员多潜伏在军工、中央部委、科研院所等涉密领域,直接威胁国家安全核心利益。

多数涉案人员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境外人员的“善意”未保持警惕。情感诱惑易使涉密人员放松原则,甚至利用亲属职务便利协助间谍活动。



间谍活动往往持续数年,这也反映了涉密单位在保密方面的管理漏洞。

相关单位应该认真研究完善保密措施,同时也要加大对间谍的打击力度,真正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

总而言之,还是一句话,国家安全无小事,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第一责任人”。



唯有通过教育、制度与技术多管齐下,才能筑牢抵御境外渗透的钢铁长城。

而对于海龟们来说,只要保持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政治第一、业务第二,那就是祖国需要的人才。

(亦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