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六月,得罪了大太监汪直,乃至当朝皇帝宪宗朱见深的兵部尚书项忠,被革职为民。对于这些文官来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拔出萝卜带出泥,平素里与项忠交好之人,自然会受到牵连。

当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冲击波会蔓延到江西,将宁王朱奠培的妹夫王允寿也拖下了水。那么整个宁王家族在成化年间都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汪直剧照

宁献王一脉

明代首封宁王朱权,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宁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之国大宁(今内蒙古赤城)。

靖难战争时,朱权出兵出人,全力支持四哥燕王朱棣,但是战后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削去两护卫,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迁江西南昌。正统十三年(1448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曰献。

宁献王共六子,长子封世子,次子早夭,第三子封临川王,第四子封宜春王,第五子封新昌王,第六子封信丰王。


宁献王朱权剧照

  • 临川王

朱盘熚,宁献王第三子,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封临川王,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因“违理犯法,非止一端”的罪名,并其子朱奠埨一起被削爵废为庶人。考虑到父子之间势同水火的关系,朱盘熚被发配凤阳守祖陵,朱奠埨则留在南昌看守祖父宁献王的坟园。

如此所为,俱悖逆不道。朕念宗室之亲,不忍加法,俱降为庶人。且虑其父子交恶,不可同处。特令盘熚守凤阳祖陵,奠埨守宁献王坟。各同家眷居住,有司月给薪米。—《明英宗实录三百二十三》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时候,庶人朱奠埨上奏朝廷,称自己“身罹重罪,诚所甘心”,但是二十一岁的儿子以及二十岁的女儿毕竟并无罪过,陪着自己囚禁于献王坟园实属无辜,希望朝廷能够开恩赦免他们。


宁献王墓

当时的礼部尚书姚夔,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进士,景泰年间的礼部右侍郎,在英宗南宫复辟之后,居然还能一路升任尚书,可见能力非凡。对于朱奠埨家的情况,姚夔很同情,立刻转奏给宪宗,让这两位大龄青年得到了婚嫁的机会。

礼部尚书姚夔以闻,上悯其情曰:“古者罪人不孥,况宗室乎?宜听其子女与士庶之家婚配,仍令有司量给财礼助之。”—《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二》

当年十月,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滕昭上奏朝廷,称被英宗皇帝释放的建庶人、吴庶人居住于凤阳城中,官军虽然每天巡逻防备,但中都城毕竟“城池不修”,倘若有人闹事,只怕会“猝难防御”


朱元璋与朱允炆剧照

建庶人,建文帝朱允炆之子。吴庶人,吴王朱允熥之子。都是懿文皇太子朱标之孙,开国太祖朱元璋嫡亲曾孙,从血脉来看,还要高于当朝皇帝宪宗朱见深。对此滕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将建、吴二庶人送往有军卫城池之处“严加防范”,已革临川王朱盘熚则送回江西看管。

对此宪宗不以为然,给出一句结论:“安置已定,不必动”

说起来朝廷对临川王一家颇为照顾,朱奠埨子孙婚嫁之后,宪宗还命江西布政司“给房屋以居之”,至于朱盘熚本人每年都有绢一疋、布三疋、花二斤八两的待遇。


凤阳高墙复原图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临川王父子被废黜,但女儿萍乡县主未曾受到牵连。然而她的仪宾张傚,居然连工匠的银子都要勒索。暴雷之后,还要“违例赴京捏奏”,最后落了个“赎杖还职”的下场。

  • 宜春王

朱磐烑,宁献王第四子,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封宜春王。

到了成化年间,仍然在世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之孙的人数已然不多,宜春王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明代的规矩,亲王的继承人封世子,郡王的继承人封长子,但无论是世子还是长子,都没有岁禄。


宪宗朱见深画像

成化十年(公元1461年)的时候,宜春王嫡长子朱奠坫、嫡长孙朱觐都已经成年,却依然只能啃老,让朱磐烑自觉压力巨大,不得不向朝廷求援。宜春王的岁禄是二千石,其中本色米原本只有五百石,正统初年增加到一千石,这一次宪宗又将其增加为一千五百石,算是特恩。

丙子,宜春王磐烑奏:“王府嫡长子、孙,例无禄食。今臣子孙俱长,禄不足给。乞于岁禄折色米内,量拨实米以分给之。”命增给本色米百石。—《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 新昌王

朱磐炷,宁献王第五子,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封新昌王,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去世,终年四十一岁,谥曰安僖,无嗣除国。

  • 信丰王

朱磐㷬,宁献王第六子,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封信丰王,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去世,终年十九岁,谥曰悼惠,无嗣除国。

宁惠王一脉

朱磐烒,宁献王嫡长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宁世子,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去世,终年四十三岁,谥曰庄惠。


明代亲王府大门

庄惠世子共五子,长子袭爵宁王,次子封瑞昌王,第三子封乐安王,第四子封石城王,第五子封弋阳王。按照惯例,庄惠世子被追封为宁王,谥曰惠。

  • 瑞昌王

朱奠墠,宁惠王庶次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封瑞昌王,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二月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曰恭僖。

朱觐鐊,瑞昌恭僖王长子,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四月袭爵。


宁献王墓园

在宁惠王诸子之中,唯有朱奠墠和大哥宁王没有撕破脸,朝廷对他家也有特殊优待。比如当年处置弋阳王之时,英宗点名瑞昌王要一起参与调查,唯恐宁王在里面动手脚。现在恭僖王薨逝后,其子朱觐鎀想出城扫墓,宪宗也破例同意。

丁巳,瑞昌恭僖王子镇国将军觐鎀亦欲祭扫王坟。命出城祭扫一次,事毕即回。—《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
  • 乐安王

朱奠垒,宁惠王庶第三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封乐安王。对于兄长宁王朱奠培,朱奠垒一直心怀不满。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三月,乐安王殿下上奏朝廷,称祖父的坟园没人祭扫,这是变着法控诉大哥不孝。

戊戌,乐安王奠垒奏:“祖父坟茔葬西山,久缺祭扫。”上命每岁清明,许嫡子一人往祭。—《明宪宗实录卷七十七》


南昌滕王阁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的时候,看大哥百般不顺眼的乐安王毅然上奏朝廷,指控宁王有“惨酷、贪淫、不轨等事”。当然谁也没想到,朝廷斥责了宁王,但却因为乐安王所奏并非百分百属实,革去了他三分之一的禄米。

  • 石城王

朱奠堵,宁惠王第四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封石城王。

成化十年(公元1461年)七月,朱奠堵为女儿龙泉县主选夫婿,选中了姐夫乐平郡主仪宾严杰的侄子严靖,结果被宁王朱奠培告到朝廷,认为这样做有违伦序。


姚广孝所作《推背图》

石城王很愤怒,认为他那个哥哥实在是不像话,于是一气之下上奏朝廷,称宁王不但与妹夫孔永明一起看《推背图》,而且还口出不逊,明显是想造反。孔永明吓坏了,不顾宗室外戚不得随意出城的规矩,跑去北京为自己喊冤。

己未,宁府仪宾孔永明,以石城王奠堵奏其兄宁王奠培与阅《推背图》,有僣妄语,赴京奏辩其诬。都察院论永明越关之罪,请付与按御史以前事并治之。诏可。—《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九》

明明是亲兄弟,却闹得势同水火。此事最终如何解决,我们放在下篇之中再讲。

朱觐钏,朱奠堵之子,封镇国将军,和南昌卫千户侯俊关系很好。侯俊的妹妹侯氏,嫁给了朱觐钏嫡母王氏的弟弟。说起来很绕,实质上就是朱觐钏要称侯氏一声舅母。

结果谁也没想到,朱觐钏不但常常和早寡的侯氏私通,连朋友妻侯俊之妻都不放过。石城王知道此事后,将侯氏“锁留府中”。然而朱觐钏宁要情人不要老爹,居然贿赂侯俊,让他出面去告石城王。


明代亲王府一角

朱奠堵气个半死,反手将此事上奏朝廷。最终侯俊革职充军,侯氏重杖一百,朱觐钏革爵闲住。

有旨:侯俊交通觐钏,纵引妻妺与之奸宿。又枉法受财,情犯深重,可发广西边卫充军。侯氏重杖一百释之。觐钏大肆奸淫,倩人讦告其父,有伤伦理,革去将军闲住。—《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七月,朱奠堵去世,享年六十岁,谥曰恭靖。

  • 弋阳王

朱奠壏,宁惠王第五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封弋阳王,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被勒令自尽,弋阳国除封。


英宗朱祁镇画像

据说当年朱奠壏的遗体被拉出城焚化之际,突然间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史称“平地水深数尺”,南昌百姓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冤案。

宪宗即位后施恩于宗室,朱奠壏之子朱觐鍒据此上奏朝廷,皇帝大笔一挥,同意他袭爵。

庚辰,命故弋阳王子觐鐰袭封弋阳王。天顺间,弋阳王奠壏以事赐自尽。其子幼,久未有封号。至是陈乞,上曰:“罪人不孥,罚弗及嗣,王政所先,况宗室乎?其勿绝王嗣,令袭封焉。”—《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二》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四月,宪宗重赐朱觐鍒弋阳王银印以及冠服、仪仗、器物。眼见得先王沉冤得雪,儿子重新袭爵,朱奠壏之妃刘氏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离世之际得以了无遗憾。

结语:由于宁献王的缘故,大明朝廷一向对宁王家族有着特殊关照。当年临川王所犯罪行其实也不算特别严重,但却被一撸到底,除了出嫁的女儿,所有男丁都被废为庶人。


凤阳皇城复原图

朱磐熚的去世时间大致在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享年八十一岁。当时朝廷准备释放其在凤阳高墙中的女眷,但朱磐熚继妃王氏称儿子还在监禁之中,自己也不想骨肉分离,宁愿继续坐牢。

己酉,守备凤阳太监李棠等奏:“幽闭庶人磐熚所遗老稚妇女王氏等一十人,乞释之以从其便。”上从之。王氏等自称己生子女抚育成人,虽居囹圄,得遂天伦,不忍分离,愿乞完聚。上复许之。—《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二》

那么整个家族的风暴眼:宁王朱奠培,为什么和几个弟弟都反目成仇呢?我们放在下篇之中再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