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一篇文章罕见承认:中国在稀土领域捏住了美国的“命门”。就在几天前,中美关税战快速升级,中国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白宫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五角大楼更是拉响红色警报——F-35战机生产线可能因稀土断供而瘫痪,导弹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



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源博弈,为何让自诩“全球霸主”的美国陷入集体焦虑?答案藏在每架F-35战机417公斤的稀土用量里,藏在美军87%的武器系统供应链中,更藏在全球92%的精炼稀土产自中国的事实背后。

现代战争的“隐形弹药”

当美军飞行员驾驶F-35战机掠过太平洋时,他们或许不知道,机身上至少有23个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稀土:从发动机耐高温涂层用的镧系元素,到雷达波吸收材料中的钇元素,再到方向舵电机里的钕铁硼永磁体。一枚“战斧”导弹的制导系统需要4.5公斤稀土,而美国70%的这类战略物资需要从中国进口。

更致命的是,美国至今无法独立分离中重稀土——这类被称作“军工维生素”的元素,正是隐身战机、高精度导弹和核潜艇的核心材料。



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中国若全面断供重稀土,美国六代机研发将直接“夭折”,87%的现役装备面临停飞风险。这种打击远比关税战更凶险:关税可以通过转移产业链规避,但稀土的替代周期至少需要10年,而美军连3个月的缓冲期都没有,美在稀土方面连反击的空间都没有。

中国“王牌”背后的三重护城河

中国的稀土霸权绝非偶然。首先看资源:全球40%的稀土储量在中国,更关键的是,离子型中重稀土矿几乎为中国独有。美国唯一运营的加州芒廷帕斯矿,三分之二矿石需要运到中国加工,再以10倍价格回购成品。

但真正让美国绝望的是技术壁垒。中国耗时30年攻克“碳酸盐焙烧法”,将稀土提纯损耗率从37%压到5%,成本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反观美国,投入4.39亿美元建设的加州精炼厂,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且产品纯度不足军用标准的60%。更讽刺的是,美国《国防工业生产法》要求重建稀土供应链,但全美仅有32名稀土冶炼工程师,不及中国一家龙头企业的技术团队规模。



美国“脱钩计划”的荒诞现实

特朗普政府近期动作频频:一边与乌克兰签订矿产协定,一边觊觎格陵兰岛的稀土资源。但现实狠狠打脸——乌克兰矿区处于俄军控制区,格陵兰岛连运输港口都没有,开采成本高达中国的3倍。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直言:这些方案“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深海采矿计划更暴露美式霸权逻辑的混乱。为绕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单方面授权开采太平洋海底的“金属土豆”(多金属结核)。但5500米海底的超高压环境让采矿设备屡屡故障,环保组织更是痛批此举将毁灭深海生态链。当4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谴责美国破坏规则时,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在印尼建成全球第二大稀土精炼基地。



从“卡脖子”到“定规则”的战略升维

中国的反制绝非简单断供。通过《稀土管理条例》,中国将初级产品出口缩减30%,转而出口永磁材料、航天合金等高端制品,利润率提升4倍。更深远的一步棋是与RCEP国家组建定价联盟,彻底终结西方“贱买资源、天价卖成品”的殖民贸易模式。

这种“资源+技术+规则”的三重掌控,让美国陷入结构性困局:既要打压中国,又离不开中国;既想重建供应链,又舍不得投入2500亿美元和十年时间。正如密歇根大学教授贾斯汀·沃尔弗斯所言:“这不是贸易战,而是工业文明代差的降维打击。”



当特朗普在镜头前咆哮“中国必须让步”时,洛马公司的工程师正在为F-35生产线停工写检讨;当美国财长喊话“期待谈判”时,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在为导弹库存清零制定应急预案。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铁律:在全球化时代,霸权主义的关税大棒,终究敌不过自主创新的战略王牌。今日之中国,正以稀土为支点,撬动国际秩序向公平正义转型——那些沉迷于“美国优先”幻想的政客,终将被历史洪流吞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