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339年,河南行省衙门发生了一场惊天血案,一个名为范孟端的书举着铁锤砸死了7名高官,还假传圣旨自封都元帅。
更荒诞的是,做完这些事情以后,他竟大摇大摆回老家祭祖五日,沿途关卡无人阻拦。
这场堪称史上最离奇荒唐的“草根政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39年,书吏范孟端盯着墙上自己新题的诗句发呆,墨迹未干的宣纸上写着"人皆为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这样的诗句显得格外刺眼。
作为在吏员岗位上熬了整整二十年的汉人,又仅仅是掌管文书的八品小吏,范孟端早已习惯了蒙古同僚轻蔑的眼光。
每天还要面对各级官员的呵斥,永远得不到晋升的机会。
在元朝的官僚体系中,吏员是最庞大、最底层的群体,虽然承担着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政事务,却一直得不到重视。
吏员虽负责赋税、刑狱等核心工作,却无品级、无前途,熬到退休也难升官。
例如范孟端的家乡杞县,在百年间也仅有3名汉人吏员成功转正,这种没有出路的困境在汉人群体中尤为突出。
范孟端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却因元朝废科举而报国无门,他满怀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常年郁郁寡欢。
他也经常和朋友抱怨,自己只能每天写蒙文的政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汉人的典章。
更让范孟端愤懑的是,蒙古同僚常以不识字为由将繁重政务推给汉人吏员,却在论功行赏时将他们排除在外。
这样的日子,范孟端简直是过够了。
终于在1339年春,范孟端迎来了人生中唯一的转机,友人为他好不容易谋得了汴梁路知事一职。
这虽然只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却是吏员转正的罕见机会。
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去领取俸禄时,却被告知蒙古官员的俸禄优先发放,而汉人吏员的薪饷已经拖欠了三个月,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范孟端决定铤而走险。
范孟端打算利用元朝圣旨多以蒙古文下达的特点,让略通蒙语的同伙伪造了一份蒙文圣旨。
这道伪造的圣旨有模有样,格式完全符合元朝的蒙古式开场白,结尾还盖有从废弃公文上拓印的官印。
清晨范孟端和同伙勾结好,伪装成钦差使团,骑着高头大马闯入河南行省衙门。
7名蒙古高官按惯例跪地接旨,藏在轿中的范孟端突然甩出铁锤,当场砸死了月鲁不花。
随后,他的6名同伙从袖中抽出短刀,将其余官员逐一击杀,顿时血溅议事厅,情形惨不忍睹。
最戏剧性的是,在范孟端宣读自己接任他们官职的时候,值班的蒙古军没有一个敢上前阻拦。
这么大的事发生了,可是中央无人知晓,也无人出面制止,范孟端顺利掌权后变本加厉,连夜伪造二十多道圣旨,任命亲信为各府州县主官。
蒙古贵族长期依赖汉人吏员办事,对具体政务生疏,没有人察觉圣旨中的蒙古文语法错误。
不仅如此,他还用皇帝密旨的名义收缴全省两百多枚官印,甚至派兵封锁黄河渡口,禁止船只通行。
范孟端在控制行省的第十天,竟还大摇大摆地带着 50 名骑兵回老家祁县祭祖,往返五天期间,行省衙门照常运转,竟无一人向中央报信,可以说是极其荒诞。
这场闹剧,在一个多月后因为范孟端的醉酒终于结束。
在宴请蒙古贵族时,范孟端在酒后大肆吹嘘,被席间的冯二舍偷偷记下。
冯二舍本是范孟端的同伙,因分赃不均而怀恨在心,连夜骑马奔赴大都,向中书省告发。
即便如此,当大都收到举报时,仍有官员质疑就这么一个汉人吏员,不可能伪造圣旨。
直到河南行省的紧急公文送达,朝廷才如梦初醒,派枢密院官员南下平叛。
范孟端事件震惊元廷,却在史书上仅留下寥寥数笔。
正如元末文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所提到的那样,元朝的制度已经出现了本末倒置,对官员的管理,特别是蒙古官员的管理极其宽松。
而对百姓的管束却相对严苛,对官员管理宽松,就会导致吏员营私舞弊,吏员营私舞弊,百姓就会遭受祸殃。
作为基层官员,社会的螺丝钉虽然不起眼,但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基层官员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重视,也看不到期望,很容易滋生反叛情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原本只配在史书角落的小吏,在不断被排挤的边缘逐步走向堕落疯狂,这就是最沉重的教训。
参考资料:
《范孟》百度百科
《元史・选举志》,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 年
《庚申外史》,权衡撰,中华书局1985 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年
萧启庆:《元代的吏与儒》,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