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里的峥嵘岁月,有不少浴血奋战的将士,他们将生死置之事外,只为建立一个强大和平的国家,他们也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中国强大的脊梁。

只是如今新中国成立已经82年了,之前很多开国将领也已经离世,如今在世的最后一位开国少将——王扶之,也已经102岁高龄了。



英雄虽已迟暮,但共和国不会忘记!他的传奇一生,如今正由新一代的续写守护。

从农村放牛娃到英勇的红军战士

要说中国近代史,那是真真正正的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别说是普通老百姓了,就是有钱的人家,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也不容易。

王扶之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三代都是靠着种地生活,可战争肆虐,能不能收到粮食都还是个未知数。



就在这种条件下,王扶之出生了,5岁那年,母亲因为家庭贫困没有钱治病撒手人寰,他只能跟着爷爷爸爸一起长大,过着一天全是糠咽菜的日子。

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并没有磨灭王扶之对生命的热爱。

没有饭吃,他就在山上摘野菜,帮爷爷和爸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是后来,时局越来越混乱,种地已经没办法养活家里了。

爸爸只好带着他去一家地主家里打工,他也变成了地主家的一个放牛娃。



这样的生活王扶之过了好几年,作为农民的孩子,那个时候的他心里想的,无非就是打工挣钱娶媳妇。

可没想到这种梦想被他的爸爸打破了,虽然出身农村没受过什么教育,但爸爸却坚持要送王扶之去学校。

尽管只学了“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可是对于王扶之来说,也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再怎么说,家里也是出了个识字的。

只是读三个月的书又能改变什么呢?王扶之还是过着风吹日晒放牛娃的日子。

但有时真得相信缘分天注定。



12岁这年,王扶之在放牛的时候,看到了一队红军,王扶之并不知道红军和当时的国军有什么区别。

在他的印象里,这些军队都只会内乱,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可是等他再看过去的时候,眼前并不是抢夺百姓粮食的国军,反而是戴着八角帽,和乡亲们一起劳动的红军。

这一幕给小小的王扶之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飞奔回家跟爸爸商量,说自己要当红军。

爸爸当然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当一个放牛娃,又想着在军队里肯定能吃饱饭,就同意了王扶之的请求。



这之间还有一件趣事呢,当时参军的年龄必须是超过14岁,但是王扶之才12岁,远远不够参军的年龄。

幸运的是当时并没有身份证之类的证明年龄的东西,而王扶之也天赋异禀,12岁就已经长到了1米6左右,所以他直接告诉红军自己已经17岁,顺利入伍了。



进入军队的王扶之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国家战斗的思想。

为了能早日上战场,他每天都坚持训练,不怕苦不怕累,在和国民党军队战斗时,他多次获得了奖章,与日本军队战斗时,他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才能,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还立了三次大功。

本以为解放全中国之后,就可以过和平的日子了,但没想到,因为美国不断挑衅,王扶之又自愿加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队伍中。



抗美援朝展风采,苍蝇救命得生还

到达朝鲜后,王扶之便和队伍一起,紧锣密鼓的投入到战争中去。

但是这个时候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根本没有什么高端的武器,可是美国却因为在二战中没有受到什么破坏,武器弹药十分充足。

两国武器的巨大差距让这场战争打得十分艰难,但王扶之却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云丘山战役中,他率领着343团成功阻击并歼灭了美国的一个连队。



面对对方强大的火力优势,王扶之并没有恐惧,反而发挥自己的才能,利用敌人军队中的短板,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反杀。

这一战,不仅打出了中国志愿军的威名,也打破了美军“从无败绩”的神话。



不过,战场上枪炮无眼,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丢掉性命。

因此,王扶之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不是打败美军,而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意外。

1952年,在一场战斗中,王扶之和几名战友被敌军射过来的炮弹掩埋在山洞里,都知道炸弹的威力,爆炸产生的冲击让王扶之几人被埋在最深处,靠自己根本爬不出去。



整整38个小时,王扶之和战友在极度缺水缺粮的情况下, 依旧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只是战场上环境恶劣,他们又被埋的那么深,想要让其他战友找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呼救了。

当时负责搜查的战士已经找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找不到几人的踪迹,再加上当时并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的搜救仪器,只能靠着双手寻找。



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将结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但也许是老天也看不下去,保家卫国的战士就这样平白牺牲,事情居然出现了一线转机。

就在救援的战士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出现的两只苍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要知道这可是战场,哪里来的苍蝇呢?

救援的战士当即就想到了肯定是有人在,苍蝇才能出现,有了苍蝇的指引,王扶之和战友被成功解救。



经历过这种事之后,王扶之有了一个奇怪的习惯——不打苍蝇。

如果不是真实经历过,谁能想到有一天苍蝇也能救命呢?

就是这一次神奇的经历,让王扶之意识到,只有保住自己的命,才能在战场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家探亲父子俩互相不认识

1953年,战争结束了,光荣回国的王扶之获得了回家探亲的机会。

此时距离他参军已经18年了,因为通讯条件不方便,王扶之自参军之后,就再也没有跟家里联系过,这次回家,他心里也非常激动。



当时的道路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很多到村里的路都需要坐驴车拉着走,王扶之也不例外。

他在镇上碰到一个拉驴的老人,老人带着白色的布巾,脸上沟壑十分明显,但王扶之却没有精力去仔细观察这位老人,他说了村子的名字后,就坐在车上闭目养神。



也许老人没有遇到过坐驴车的军人,主动跟他搭起了话,说自己有个儿子,也是去当兵了,只是这么多年也没个消息。

王扶之当时也没多想,毕竟是在镇上遇到的,他也不知道老人是哪里的。

直到老人的驴车在自家房子面前停了下来,王扶之才知道原来拉驴车的就是自己的父亲。



只是两人之间隔阂了18年的时光,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

父子俩在门口相拥,抱头痛哭,时隔18年,王扶之终于能为父亲尽孝。

不过,因为王扶之只是休假,并没有退役,所以他只能把父亲一起接去军队驻扎地。

返回部队的王扶之也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投身于国家的军队建设中,1964年,他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



他的这一生,始终与战火和荣誉相伴,但他却从未忘记,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每年,他都会去纪念那些战友。

如今,已经102岁高龄的王扶之身体依然很硬朗,他仍旧关心国家,只是不再是军队建设,而是社会关爱。

每逢重大节日,他都会在爱心机构进行慰问,并且还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给他们买东西。



王将军这一生充满着传奇,去年国庆节,央视还专门采访了他,当时王将军颤颤巍巍的,说出了对年轻人的期盼,“现在大家都很好,国家很好,你们加油,你们加油!”。



王将军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担当,正是这些品质,带着他走过了无数的战火硝烟,也让他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朽的传奇。

今年正好是咱们国家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不知道在阅兵仪式上有没有幸能够看到王将军。



英雄虽已迟暮,但新的国家守护者正在成长,我们会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好咱们伟大的国家。

希望王扶之将军的晚年生活也能更加安稳幸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