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患痛风5年,膝关节长期反复肿胀。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苏新平教授与罗海恩主任团队的帮助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防治养三维一体”管理模式,他的膝关节功能得到全面恢复,重返无痛生活。
2025年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如何积极防治痛风,守护关节健康?关节外科罗海恩主任为您科普。
一、痛风的本质是什么?
痛风,本质上是一种由尿酸盐结晶在关节中沉积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这些结晶如同微型“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便会导致关节出现急性炎症,伴随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长期反复发作,还可能引发关节畸形及肾脏损伤。膝关节,作为人体的重要承重关节,更是痛风发作的“重灾区”。若未能及时干预,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中西医对痛风的不同解读
西医认为痛风是一场尿酸代谢的 “失衡之战。痛风由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发。高嘌呤饮食(如海鲜、红肉)、过度饮酒、肥胖、高血压等因素,易诱发痛风。西医治疗以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和抗炎药(如秋水仙碱)为主,将血尿酸水平精准控制在安全范围(<360μmol/L),防止尿酸盐结晶沉积。
中医把痛风归为 “痹症”,认为其根源是湿热痰瘀互结、经络阻滞。患者多为 “湿热体质” 或 “寒湿体质”,前者因饮食不节、烟酒过度,后者由寒邪侵袭、阳气不足导致。中医调理痛风需辨证论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重点。
三、膝关节是痛风攻防的“战略要地”
膝关节结构复杂,由股骨、胫骨、髌骨以及韧带、软骨等组织构成。痛风发作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于关节腔及周围组织,不仅引发急性炎症,还会侵蚀软骨,加速关节退化。因此,保护膝关节,对于痛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四、痛风如何防?
(一)西医防护:精准控酸,阻击结晶沉积
1、药物规范:严格按医嘱定时服降尿酸药,定期测血尿酸,维持指标安全。
2、饮食把关:严控高嘌呤食物(像动物内脏、浓肉汤),远离酒精,特别是啤酒。
3、急性应对:发作时冰敷,搭配非甾体抗炎药,快速止痛。
(二)中医调理:依体质调养,内外同治。
1.湿热体质调养
食疗:常吃薏苡仁粥、冬瓜汤,多喝绿茶,清热又利湿。
中药调理:以四妙散(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为基础,辩证加减用药。
外治疗法:针灸阴陵泉、三阴交穴位,助力湿邪排出。
2.寒湿体质调养
食疗:多吃生姜、羊肉等,温阳散寒,忌生冷瓜果。
中药调理:用附子、干姜等温经散寒药材。
外治疗法:艾灸膝眼、足三里穴位,温通经络。
运动医学预防:科学锻炼,强体护关节
急性期防护:严格制动,防止运动加剧损伤。
缓解期锻炼:低冲击运动,选择游泳、静态自行车,护关节还能锻炼心肺。
肌力强化训练:做直腿抬高、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稳固膝关节。
柔韧性训练:进行坐姿屈膝等拉伸,改善关节活动度。
平衡训练:通过单腿站立、太极云手等,提升身体平衡,预防跌倒。
五、痛风如何治?
中西结合是践行痛风治疗黄金法则,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三维一体” 管理模式,融合中西医优势,创新痛风治疗策略。
1.药物食疗结合:西医降尿酸药搭配中医体质调理,如湿热体质喝车前草茶。
2.运动针灸协同:运动后针灸,缓解肌肉紧张,促进代谢。
3.心理养生并重:中医 “调畅情志” 结合现代压力管理,降低痛风发作风险,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六、痛风如何养?
1.筛查预警:早发现,早干预
40 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及高危人群,定期查血尿酸。
2.生活重塑:健康生活,助力痛风调养
饮食:坚持低嘌呤饮食,每日至少饮水 2L,适量喝苏打水碱化尿液。
体重管理:将 BMI 控制在 18.5 - 23.9,减重辅助降尿酸。
作息:规律作息,拒绝熬夜,维持代谢正常。
3.中医四季调护:顺应时节,呵护关节
春季:防风除湿,常饮菊花茶清热解毒。
夏季:清热祛湿,喝点绿豆汤辅助排湿。
秋冬:温阳护膝,用生姜热敷温通经络。
七、专家提醒
苏新平教授提醒:痛风并非不治之症,膝关节保护亦非遥不可及。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精准治疗、科学运动及生活方式的重塑,痛风患者完全有可能重获无痛生活。做到早筛查、早干预、早康复,才能让膝关节成为您生命的坚强基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三科(关节外科)张道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