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气“谷雨”。此时雨水增多,湿气渐重,而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湿热交蒸,加之湘菜重油辣、喜夜宵的饮食习惯,使得痛风成为困扰本地人的常见疾病。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劲松主任介绍,痛风与“湿热痰瘀”密切相关,需因人、因时、因地辨证调养,方能标本兼治。

因人:辨体质,调根本

痛风虽以关节红肿热痛为典型表现,但中医强调“同病异治”,不同体质者需针对性调理:

1.湿热内蕴型:常见于青壮年,体型偏胖,喜食肥甘厚味。此类人群易在谷雨后症状加重,建议用土茯苓30克、薏苡仁50克煮水代茶,清热利湿。

2.痰瘀阻络型:多见于病程较长者,关节痛如针刺,舌质暗紫。可适量食用黑木耳、山楂化瘀通络,辅以三七粉(每日3克)冲服。

3.脾肾阳虚型:中老年患者多见,畏寒肢冷,遇寒痛剧。宜用杜仲15克、黄芪15、党参15、淮山15克炖排骨汤,温补脾肾。

贴士:痛风急性期以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需健脾补肾,切忌盲目进补。

因时:顺谷雨,祛湿邪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自然界“湿气”渐盛。《黄帝内经》曰:“湿气通于脾”,湿邪困脾则尿酸代谢紊乱。此时养生需注意:

1. 饮食忌口:减少牛羊肉、海鲜、啤酒、甜品、奶茶等高嘌呤食物,慎食芒果、榴莲等湿热水果。推荐“一水一粥一汤”:

(1)柠檬水:新鲜柠檬3片、水500ml,中和尿酸,促进尿酸代谢。

(2)薏苡仁冬瓜粥:薏苡仁50克、冬瓜100克、粳米30克,利湿不伤正。

(3)车前草、玉米、海带汤:鲜车前草30克、玉米带须500克、海带100克,健脾利尿,适合湖南湿热气候。

2.起居防潮: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可用艾叶、苍术各10克熏蒸房间祛湿。

3.导引养生:晨起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升清降浊,助脾运化。

因地:依湘俗,巧防病

湖南人“无辣不欢”,但辛辣易助湿热;夜宵文化盛行的小龙虾配啤酒,更是痛风“催化剂”。因地养生需把握三个关键:

1.辣而有度:

烹调时用生姜、紫苏等温性佐料平衡辣椒燥性,或改食剁椒为新鲜小米椒。

2.巧用本土药材:

百合、车前、土茯苓凉茶:百合30克、车前草30克、土茯苓30克煮水,清热解毒,预防痛风发作。

湘莲芡实羹:湘莲20克、芡实15克炖煮,健脾固肾,减少尿酸生成。

3.祛湿:

利用湖南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午后阳光充足时登山散步,或练习“赤足踩卵石”,刺激足底穴位促排湿。

专家提醒

风湿免疫科刘劲松主任提醒:痛风非一日之疾,养生需久久为功。谷雨时节,湖南人当顺应天时地理,以“健脾祛湿”为要,调和饮食、运动与情志。正如《本草纲目》所言:“治未病易,治已病难。”防微杜渐,方能让“帝王病”不再肆虐三湘大地。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胡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