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人才是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动力,重视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是时代要求和政治需求。

如今,青年人才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未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力量。据了解,山东近三年年均集聚青年人才超80万人,累计招收博士后突破2万人,创新型青年人才集聚态势持续提升。

4月19日,以“才聚新质 智汇未来”为主题的“2025新质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笔者从发布的《2024 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看到:济南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居全国第15位。成绩可谓是令人瞩目!

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生动的局面,济南是如何做到的?

前不久,从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对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广泛征求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后,修订出台了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

这是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2年首次发布以来,第二次与时俱进的修订,是再优化、再丰富、再提升!

济南持续释放吸引人才的强烈信号,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其吸引力从何而来?


聚拢各方人才。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才的质量固然重要,但数量才是基础。因此,首要的就是广招人才,充实“人才库”。

近日,济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发布2024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这份“成绩单”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抢眼——2024年,济南年末常住人口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0.8%。

这意味着,济南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深入践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全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打造“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人才IP,建立完善“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校一行+海右人才传播矩阵”“6+1”人才招引体系。

再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济南常住人口增速翻倍提升,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可见,人才,正成为这座千年古城实现新跨越的“发展密码”,而青年人才恰恰是发展密码中的最优解。

2020年,济南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

2021年起,以“一座城的名义”,连续四年为大学生举办毕业典礼,市委书记亲自“喊话”留人;

2022年,“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40条”发布;

2023年,推出首届海右人才节,涵盖5大类206场活动,并为求职群体提供食宿玩乐等系列优惠;

2024年,举办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出2.6万个岗位……

不夸张地说,在全国掀起“抢人”的热潮中,济南可以说是占得先机,存在感相当高。

此次,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新增青年科技人才创业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0名左右创业人才,每人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金支持;新增海聚泉城专项人才“蓄水池”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5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新增博士后创业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0个左右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每个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资金支持。

在“引才”上,济南可谓是精准定位、诚意满满,用实际行动促进人才回流。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了政策,如何让人才落得安心、落得放心?


长远来看,人才不能“一引了之”。

人才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要想发展好,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这就不得不提到博士后人才。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群体,济南是这么做的——

在给予博士后设站单位资助、博士后创新项目资助和博士后留济补贴的基础上,新出台了“博士后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重点扶持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

在扶持创新方面,创新项目资助标准由最高5万元提高到7万元。在扶持创业方面,分别给予博士后初创企业30万元或50万元的创业支持资金。在留济补贴方面,针对企业新引进的博士后,留济补贴由原来的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济南先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个,科研工作站90个,创新实践基地61个;发放各类补贴补助超3亿元,培养博士后科研人才5500余人。

此外,聚焦人工智能、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空天信息、新能源装备等全市标志性产业链,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构建起了涵盖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全链条人才支持体系,使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需要。

不得不说,济南精准培育人才、精准定位需求,让人才站在C位。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也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

笔者发现,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更加突出校地融合,持续打造全方位协同联动体系。

在“济南奖学金”基础上新设立“济南奖学金菁英奖”,加大对有意留济就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新增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高校自我市企业选聘产业教授(导师)支持政策,按照联合培养的硕博士人数、选聘的产业教授(导师)人数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优化对现代产业学院和产业急需专业的支持政策,创新提出“订单式”、定向、定岗等人才培养方式,从源头上促进高校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匹配。

从吸引人才的“快人一步”到培育人才“超强力度”,济南在人才方面可谓是拿出了真招、实招、新招。

不过,光“引”和“育”还不够,济南是怎样“留”住人才的?


让人才有归属感。

人才工作不能让人才成为随风飘动的“蒲公英”,应当让人才扎根于此。

对此,山东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到15天免费住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保持在60%以上,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提供稳定支持。

于济南而言,对人才关心的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举措。

比如,聚焦青年人才关心关注的住房问题,在保障购房补贴、生活补贴优厚待遇的基础上,追加住房公积金缴存及留济补贴、人才公寓等后续支持,进一步降低人才在济生活成本。

生活有保障、服务有温度。济南在用心留人、感情留人上下足了功夫。

然而,人才工作没有完成时。伴随着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产业留人更能情投意合。

要想留住人才,就要有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产业环境。对人才渴望的济南,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

对此,济南聚焦全市标志性产业链,增设专项人才“蓄水池”政策,支持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支撑。进一步优化了产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支持政策,通过丰富支持类别、优化流程机制、强化精准对接等举措,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更好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

笔者了解到,目前,济南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338家,优质企业总数突破8500家,能够为产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济南还将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库,进一步发挥好重点人才工程牵引作用。同时,研究制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人才专项行动方案,在人才引育留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推进高素质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五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毫无疑问,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底气,产业则决定了城市对人才的长久的吸引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各地吸引人才的竞争越是激烈,越要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和后半篇文章。而当“人才争夺战”的赢家越来越集中于省会和中心城市,在近年来频频发力“强省会”的山东,济南理应挑起更重的“担子”。

未来,伴随着人才政策的持续创新,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英才汇聚济南,与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共同成长、共赢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