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位于西北和中原两大战场侧背地带的陕南,战略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1947年7月,毛主席在陕北靖边小河村会议上制定了“陈赓纵队渡河以后,以一部出陕南,开辟陕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之后毛主席又多次给刘邓和陈谢去电,要求他们迅速向陕南展开,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决心不要后方,在敌人腹地展开斗争, 以调动和牵制敌人,协助陕北和中原解放军作战。
8月30日,毛主席再次给陈谢去电“……以一路出陕东南,一路出伏牛山,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9月2日和4日,毛主席又两次电示陈谢:“应将占领城市和乡村,消灭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看得同等重要。要有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的决心”。10月20日,毛主席又给陈谢去电,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指示,要求“12旅及17师于下月初向陕南各县展开,建立根据地”。
毛主席为何对陕南如此重视呢?这是因为我军在陕南建立根据地后,不但能与西北野战军遥相呼应,直接威胁胡宗南的老巢西安;还可以西向汉中,东下武汉,北出西安,南进四川。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我军前进基地。陕南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毛主席才多次催促陈谢派部队挺进陕南。看到毛主席的具体指示后,陈赓没有耽搁,立即命令12旅和17师全速向陕南进军。
这两支部队来到陕南后,经过大半年的苦战,终于站稳了脚跟。1948年6月初,陕南军区成立,下辖两个军分区,总兵力28000多人。新军区成立了,谁来担任一把手呢?按理说应该由陈先瑞担任军区司令,理由有三点。
第一个理由是陈先瑞的军中职务比刘金轩高。当时陈先瑞是38军的副军长,刘金轩是12旅的旅长。虽然这两支部队互不统属,但从军中职务来看,刘金轩比陈先瑞低了好几级。军职高的出任一把手,合情合理。
刘金轩
第二个理由是陈先瑞的资历比刘金轩老。刘金轩早期在湘军中当兵,1929年春季的时候,调到了张辉瓒的18师当副连长。1930年冬季,张辉瓒在进攻中央苏区的时候,中了红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当时红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是去留自愿,刘金轩留下来加入了红军部队。长征出发前,他的最高职务是营长,到达陕北后升任团长。刘金轩加入红军部队的时候,陈先瑞已经是一名老红军了,而且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师长。
第三个理由是陈先瑞比刘金轩更熟悉陕南的情况。红25军长征途中,在陕南建立了游击根据地,陈先瑞担任过游击师长。后来红25军离开陕南继续长征,陈先瑞则留了下来,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并出任红74师的师长。之后他率部在陕南和敌人战斗了两年多,对这一带的地理和民情都极为熟悉。刘金轩没有在陕南战斗过,对这里的情况自然不及陈先瑞熟悉。
陈先瑞
综上所述,陕南军区成立后,陈先瑞出任军区司令是比较合理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12旅旅长刘金轩成了军区司令,38军副军长陈先瑞成了副司令。这个安排看起来很不合常理,那么毛主席为啥要这样做呢?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很高,经常走一步看三步。早在12旅和17师挺进陕南之前,毛主席就已经对这两支部队今后的任务有了明确的规划:12旅配合陈谢兵团出击宛西,17师负责清除陕南的土顽武装。12旅野战能力强,能打硬仗和恶仗,是陈赓的老部队,刘金轩也是陈赓的爱将,他率领12旅到外线配合陈谢作战,不需要磨合,默契程度没有问题。
刘金轩
17师是起义部队,刚完成整训,战斗力不及12旅,让他们去外线打硬仗有一定难度,留在军区内剿匪既可以锻炼部队,也可以稳定后方。陈先瑞对陕南的情况比较熟悉,更适合留在军区内剿匪。也许有朋友会说,陈先瑞当军区司令也可以留在后方剿匪,刘金轩当副司令也能率12旅去前线打仗。乍一看,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却行不通。
如果刘金轩当副司令,率12旅去外线打仗,那么他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需要向司令陈先瑞请示,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电文往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战机往往稍纵即逝,经常请示就容易贻误战机。因此从实战层面来说,刘金轩当副司令率12旅去外线打仗,陈先瑞担任司令留在后方剿匪,这种安排是行不通的。因此毛主席才没有按照职务和资历来选人,而是打破常规,从实际情况出发,让旅长刘金轩当了陕南军区的司令,老资格的陈先瑞给他当副手,留在后方剿匪。
这种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金轩率12旅配合陈谢出击宛西,屡战屡胜,牵制了胡宗南大量兵力;陈先瑞留守陕南,他之前在陕南战斗过好几年,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在老百姓的支持下,陈先瑞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将盘踞在陕南的90多股土匪逐一消灭,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不以资历和职务来用人,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能提前布局,这就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