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总工会探索形成了“124”法律工作模式,通过“一个平台、两项举措、四支队伍”,持续提升工会法律服务水平。
用好“一个平台”,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在市、县设立工会法律援助服务站12家,在镇街及职工密集的园区、工地、驿站等设立工会法律服务窗口百余个,充分发挥工会法律服务平台作用,为职工提供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协商调解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在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工会阵地设立普法宣传角,组织工会法律服务志愿服务进驿站活动,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普法讲座等。坚持思想疏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如临清市总工会依托法律援助服务站,采用“四步维权”工作法,在职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迅速启动“一案三援”援助程序,专业律师收集关键证据,与公司谈判并做好仲裁准备;调解员找到双方利益平衡点,缓和对立情绪;社会化工作者着眼职工生活困境,给予帮扶与心理支持,切实将优质、高效的工会法律服务送到职工身边。
突出“两项举措”,实现预防化解“零死角”。一是法律监督全覆盖。市县两级工会全面建立“一函两书”制度,构建“检察+工会”监督模式,明确了监督内容和监督程序,建立了信息互通、会商研判、人员互聘、联合检查、办案协助和宣传引导六项机制。东阿县总工会运用联合检查机制,与检察院形成工作合力,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成功帮助5名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在此基础上,与检察院进一步优化监督工作,建立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定期深入工地、企业围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检查,设立举报热线与线上投诉平台,针对欠薪、违法安排超时加班等问题,除对涉事企业发布《提示函》,还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发送工作提醒,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实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全覆盖、无死角。二是纠纷化解多元化。市总工会强化“联动式”多元解纷,建立 “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五部门联动协作机制,通过程序衔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将劳动用工法治体检、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会法律服务、劳动关系风险排查有效结合,健全“商、调、裁、诉、援、执”六位一体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联合人社、法院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室12个,在驿站、司机之家设立劳动争议(流动)调解室9个,联合人社、司法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活动260余次。冠县总工会推进 “工会+人社”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站的建设,进一步织密“维权网”,在县域内52个重点项目建设工地设立了 “调解工作站”,调处劳动争议39件。
建强“四支队伍”,实现精准服务“零障碍”。聊城市总工会坚持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竭诚服务职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队伍建设为保障,建立了由5300余名职工和11名特邀监督员组成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由47名专业律师和工会干部组成的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由135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工会干部及职工组成的工会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信息员队伍,由30名专业律师组成的工会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四支队伍”通过源头预防、矛盾化解、监测预警、志愿服务等不同方面,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提升工会法律服务水平。
(山东工人报通讯员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