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19日,普京宣布为东正教复活节实施30小时停火,但停火生效仅数分钟,赫尔松州州长萨尔多便指控乌军使用无人机袭击该州多地。这场“停火即开火”的荒诞剧情,不仅暴露了俄乌冲突中根深蒂固的信任赤字,更揭示了现代战争中技术赋能下的博弈新形态。

普京的停火声明被解读为多重战略考量:其一,借宗教节日塑造“人道主义捍卫者”形象,对冲国际舆论压力;其二,利用停火期巩固俄军已夺回的库尔斯克州99.5%领土,为后续攻势蓄力;其三,试探乌方反应,若泽连斯基拒绝停火,俄方可借此强化“和平破坏者”叙事。

然而,乌军迅速以无人机袭击回应,选择赫尔松作为突破口颇具深意——该地区自2022年俄军撤离后成为双方拉锯焦点,乌军频繁使用无人机与远程火炮打击俄控区域,此次行动是对其后勤节点的战术消耗。



此次袭击中,乌军可能动用了美制“弹簧刀”无人机或FPV自杀式无人机。这类装备成本低廉(单架约6000美元)、操作灵活,可绕过传统防空系统对高价值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此前乌军曾用“弹簧刀”摧毁俄军机场直升机群,其“单兵潜伏+集群突袭”模式已形成成熟战术。俄军虽在赫尔松部署了电子战系统,但对低空慢速小型无人机仍显力不从心。

双方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截然对立:俄方指责乌军“蓄意违反停火”,并强调袭击造成平民伤亡;乌方则否认参与,反控俄方“自导自演嫁祸”。这种“镜像叙事”已成常态——2022年平安夜赫尔松遇袭时,俄乌便互指对方为元凶,甚至同步发布“现场证据”争夺国际话语权。

此次事件凸显现代战争的技术-伦理悖论:乌军使用廉价无人机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虽避免大规模伤亡,却可能触发俄军更严厉报复(如对民用电网无差别攻击);俄方则通过“部分停火”制造道德优势,实则利用间歇期调整部署。这种“精准暴力”与“道德表演”的并存,让战争愈发呈现“算法化”特征——胜负不再仅取决于战场,更在于谁能更高效操控国际叙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