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过年,朋友圈里就开始上演各种大型亲戚吐槽大会。
有人抱怨亲戚嘴碎,有人嫌弃饭局太多,还有人干脆开启过年社恐模式,手机一关,连夜逃回工作地,坚决不参加春节这场社交马拉松。
就连大作家莫言都忍不住吐槽春节走亲戚,莫言说:
“最讨厌正月里走亲戚,你拿两样破东西来我家了,我忙碌半天然后做一桌子菜给你,陪着假笑聊着家常。”
“礼尚往来”,但真的开心吗?
春节走亲戚,看似是礼尚往来,但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场形式主义表演。
你送点礼,我还点礼,仿佛在进行某种经济活动,但谁都知道,这些礼品大多是二次循环,甚至有时候连包装都懒得拆,直接转送下一家。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恩惠互惠原理”,意思是人们天然觉得,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要回报。
可问题是,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往往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被动应付。
如果这些人真心待你,平时怎么不见他们关心你的工作、你的健康,非得等到春节才来寒暄两句?
你做了一桌子好菜,你忙里忙外,你哪怕假笑陪聊,可你如此尽责,难道这些是可以用几箱子牛奶和饼干可以代替的吗?
这样的春节走亲戚未免太寡淡了!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是亲情的纽带。
可是,现在很多人走亲戚,真的不是因为想见面,有个博主曾在小红书上写道:
“小时候觉得走亲戚是热闹,长大后才发现,大家只是完成春节KPI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代社会,亲戚之间的关系早就变了。
以前的亲戚住得近,互相帮衬很正常,比如谁家盖房子,大家都来帮忙,谁家孩子读书没钱,大家能凑点就凑点。
但现在,大部分亲戚只是名义上的亲戚,平时谁也不管谁,到了过年才突然亲热起来。
宁愿交往寡淡,不愿意走让人窒息的亲戚
现在的亲戚聚会还有一层意思,它是“一场战争”,它是比谁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谁买了新车、谁赚了大钱的社交战场。
心理学家戈夫曼有个概念叫“印象管理”,意思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会刻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而春节的亲戚局,就是一场大型印象管理现场——你必须打扮得体面,嘴巴甜,话术到位,不然就可能成为被比较的对象。
有个网友吐槽:
“我妈过年一定要我穿得体面点去走亲戚,生怕别人看不起我。可我自己心里清楚,我穿再好,他们还是会问,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结婚?”
有的亲戚甚至直接在聚会上开始骂骂咧咧,尤其是一些老辈子数落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女孩子买车干什么,女孩子的车就应该给男孩子开。
封建糟粕盛行于哪里——春节聚会
过春节不说快乐吧,但过年过的一肚子气也是尴尬。春节一定要这么过吗?
春节走亲戚,其实大家都只是在重复上一代的模式而已,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清醒了,他们开始思考:
过年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过?
所以有人选择出去旅游,有人索性一个人待在家里,还有人干脆直接反向过年,让爸妈来自己的出租屋,而不是自己被迫四处奔波。
这样一来,似乎就把亲戚排除开了,那么走亲戚走亲戚,这亲戚都不走了,还能叫亲戚吗?
其实,真正的亲情,根本不需要靠走亲戚来维系。
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平时就会联系你,不会等到过年才象征性地问一句“最近怎么样”。
所以,人本能的是对身边的亲戚好坏是有判断的,血缘关系虽然很重要,但也说明不了什么。
一个扎心的真相就是:那些能够一辈子扶持到老的关系,是没有血缘的,比如夫妻。
所以,亲戚,有亲,有弃,才能叫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