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美国与伊朗重启核问题谈判,时间选在罗马,地点却是在阿曼大使馆,双重象征意味背后,是一场高度危险、步步惊心的战略赌博。4月19日,双方代表再度会面,美方由中东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出席,伊方则是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阿曼充当“中立调解者”。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谈,而是悬挂在中东上空的一根导火索,一旦破裂,战争风险将以闪电之势席卷波斯湾。
表面看,这是一场“聚焦核计划”的闭门会谈,实则是新冷战结构下的战略对撞。伊朗坚持其“铀浓缩权利不容谈判”,军事能力、弹道导弹、地区武装支持更是“红线”。而美国方面则照旧提出“全面冻结”要求,妄图一并捆绑伊朗弹道导弹项目与地区扩张政策。如此不对等的条件设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谈判前景黯淡。阿拉格齐已经明言,只要美国提出“不现实的要求”,那谈也只是做做样子,签什么协议都只是“纸面把戏”。
美国谈判代表的身份不是职业外交官,而是特朗普政府钦定的中东特使。这一任命本身就是信号:美方并不追求长期和平结构构建,而是为一场可控冲突寻找合法性与先发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何本轮谈判并未在联合国框架下推进,而选择了“多次间接”“第三国会面”的方式:一切皆可谈判,但谈判只是战争的缓兵之计。
此轮谈判的背后,是伊朗核项目“快速推进”的现实。据以色列情报机构判断,伊朗目前铀浓缩纯度已突破60%,距离“武器级别”仅一步之遥。更有传闻称,伊朗已秘密完成爆轰装置的初步实验,是否已掌握核弹设计能力,仍是高度机密。但可以确定的是,以色列对此已坐不住了。就在会谈前夕,以色列国防部高调宣布“已有明确军事应对方案”,意图一旦协议破裂便展开定点打击。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对伊朗红线的实战压迫。
特朗普政府显然乐于看见伊以“配合演出”,而非真正稳定局势。特朗普本人正需要一场“外交胜利”或一场“可控冲突”,来转移国内对移民、人权等问题的批评。美国媒体普遍预测,若谈判在五月前无果,特朗普政府将对伊朗实施新一轮更严苛的“能源+金融”制裁,甚至不排除联合以色列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这种“谈不成就动手”的极限政策路径,实际上是在逼迫伊朗做出最不想也最危险的决定:公开走向核武器。
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15日的讲话也释放了明确信号,“不要对谈判抱有幻想”。这不仅是对国内的心理预期管理,更是对美以的战略回应。伊朗深知,一旦谈判失败,美军可能利用“协商破裂”的舆论节点制造军事正当性。因此,伊朗在军事部署上已开始全面戒备。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开表示“军事能力绝不谈判”,并在霍尔木兹海峡展开实弹演训,向美军航母编队释放警告。
从更大的结构上看,这场会谈实际上折射的是全球力量结构的剧烈重组。美国在乌克兰战场陷入长期泥淖,对中国的全面技术打压也进展不利,中东或许是其试图重新掌握全球战略节奏的“破口”。而伊朗,作为“反美轴心”的核心成员,自然成为靶心。而此次选择在罗马谈判,某种程度上也是试图将欧盟裹挟进来,扩大对伊朗的施压层级。
但西方世界恐怕低估了伊朗的韧性与决绝。过去数十年,伊朗在最严苛制裁下依然维持基本秩序,靠的不是市场逻辑,而是极端稳定的国家控制力与庞大的意识形态系统支撑。美国若妄图单边打压,很可能会导致伊朗彻底“破罐破摔”,宣告核武装入场,从而掀起整个中东地区的新一轮核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