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这座城市因过去四大家族资本的撤离和国民党的混乱管理,经济秩序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糟糕处境中。
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商铺停业,一些投机商却趁机囤货炒作,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难。因此,上海解放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于是,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被调往上海。
9月,时任浙江财政厅厅长的汪道涵,调任华东财经委员会工业部部长。此后三年时间里,在他的领导下,华东工业建设得到了极大发展,上海工业建设尤其发展迅猛。
在华东工业部的成立大会上,汪道涵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了企业生产的管理工作和社会生产的领导工作。
为了能够更科学地发展工业,汪道涵还召集各地工矿负责人及专家开会,集思广益,共同规划工业建设的蓝图。
在长达17天的讨论和研究后,最终定下了以维持恢复调整改造为主的方针。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上海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钢铁公司、制车厂、电器等企业的产量也到了数倍的增加,一举改变了过去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工业产品的现象。
而在没收上海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汪道涵则严格遵循华东财经委确定的指导方针,“快接细收”。基本维持企业原本的生产架构、管理制度等,而工作人员也按照各自意愿,选择留下或离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避免了人才流失的危险,而且还使企业得以快速恢复。
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过程中,汪道涵也特别重视肃清内部腐败和官僚主义。根据中央指示,汪道涵在内部积极开展自查自反,仅1951年,就抓获了贪污案犯150多人。
1952年8月,汪道涵调至北京,出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此后,他在北京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81年底,才再次回到了上海。
在北京的30年间,因为从事的是机械工业,汪道涵在历次运动中没有吃过太大的苦头,但他也同样“靠边”站了。
1969年,汪道涵前往罗山干校,参加劳动。这一年,他54岁。虽然身体劳累,但却因为远离北京,让他有了静下心来重新读书的机会。后来,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还笑着表示:
“那三年是我平生读书最多的时候。”
1980年后,汪道涵出任上海市委书记。重回上海,既熟悉又陌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过去十年对上海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里彻底消除。相比于广东等地积极接纳新事物、开放的心态相比,上海自上而下仍然保持着比较保守的心态。
在这一形势下开展工作,对汪道涵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还是从人事和规划两个方面入手,为上海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汪道涵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并不仅仅限于推动上海改革和发展,在促进两岸关系的历史上,他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底,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越发频繁,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1990年,台湾省成立海基会,处理两岸事务,第二年12月,大陆方面成立海协会,与海基会进行交往和事务性商谈。海协会成立后,汪道涵被推选为海协会会长。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海基会在香港举行商谈,双方在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问题上展开了讨论。并最终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这也成为了两岸在政治会谈方面达成的最大成就。
不过,“九二共识”其实当时在大陆还曾引起了不少争议,很多人对这一成果并不满意。尽管如此,面临着很大压力的汪道涵还是积极投入到商谈之中。
1993年4月,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一会谈受到全球瞩目。汪道涵和辜振甫在会议桌前相对而坐,同时起立握手,并微笑着面向镜头。现场的中国同胞在见到这一幕后,忍不住红了眼。
海峡两岸时隔40多年后,终于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次会谈。虽然“汪辜会谈”的内容仍然有不少局限性,更倾向于经济性、民间性,但不可否认,这依旧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汪道涵也与辜振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汪道涵家中,存放着很多辜振甫从台湾寄来的京剧录影带。
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谈”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面对记者提问“这次会谈与1993年会谈相比有何不同”的问题,已经81岁的辜振甫未做过多思考,便认真地回答道:
“最大的不同,是这次会面没有在‘第三国’,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地方谈,解决自己的问题。”
2005年1月3日,辜振甫先生在台北病逝,汪道涵立即派个人代表孙亚夫及秘书长李亚飞于前往吊唁,并将他的信函转交给了辜振甫先生的亲属。
同年5月,汪道涵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强撑病体与从台湾来的贵客举行会谈。尽管他体内癌细胞已经扩散,但他还在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继续奔波。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同志在上海病逝,享年90岁。噩耗传出,引起台湾各界一片哀叹。辜振甫的夫人携子女专程从台湾赶来送别,在送别的人群中,还有不少从台湾来的各界朋友。
虽然汪道涵与辜振甫两位老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为两岸关系发展、国家统一大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值得一提的是,汪道涵的长子王致远曾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部长,是中将军衔。他也接过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参考资料:党史纵览订阅 2014年6期 《人民政协报》2015年11月12日、党史天地订阅 2016年1期、《新闻晨报》2015年11月7日人民网中国台湾网中国新闻周刊订阅 2006年1期百年潮订阅 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