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太快,岁月总是匆匆。再次翻看曾经著有我名字发表在青岛都市报的文章,已经过去13年了。我一直想把一些过程和经历写一写,但迟迟没有动笔,心中略有焦虑和无尽的惆怅!有些事情总要办妥,缓办则圆也要有结果。
祖父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毕业证书(1912年)
2012年我参加了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青岛市档案馆举办的“青岛市探寻家族记忆”活动征集,为此,一张百年毕业证书露出水面。这是我的祖父谢维栋一九一二年毕业于中德政府合办的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 高等法政科的珍贵实物。学校的地址就在现在的贵州路和朝城路交接处的面对大海右侧位置(现在青岛铁路分局所在地),当年八大峡小区没建设时,横跨过路面贵州路,栏杆下面就是大海。也许退潮时,露出的礁石颜色有些发黑,所以民间有一种叫法为黑澜大学,还有一种说法叫德华大学,应该源于这所大学是由德中政府合办。
德华大学校址(资料照片)
但这两种说法,我在祖父的遗物中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它就叫“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当时有几家报纸先后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期间我还有幸去拜访了当时住在珠海一路的鲁海老师(青岛著名的文史专家、曾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1932--2019)。鲁海老师开朗健谈,对人和善,老人家和我一起详细仔细的进行了几份文物的查看和讲解,并对其中一份毕业证书指出来,这是不曾了解的内容,对当时清末的教育制度有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价值。结束拜访后,我和鲁海老师合影留念。当年报社记者,青岛电视台,档案馆的周处长及工作人员还有青岛大学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报纸发文前,对我进行了采访和实物查看。这位历史老师特意记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希望能够在她的学生需要查阅某些书籍时我能够打开绿色通道。
德华大学正在上课的学生(资料照片)
2012年,当时报纸的新闻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可小觑。上海同济大学他们获知了这个消息后,派专人到青岛寻访我,我也带他们在某银行的保管箱里取出实物,进行了拍摄和交谈。有关人员返沪后,时间不长又打来电话,希望说服我,把这些珍贵资料交由同济大学校史馆保管收藏。(当时青岛特别高等学校在1914年把土木工程科目拆分迁到上海办学,即现在的上海同济大学前身),祖父就读的大学,它的根是在青岛,我自然不同意让这些文物到上海去入住。期间青岛市民于女士看过报道后还想方设法联系到我,希望能够由此找到他外祖父孙昶熙的一些信息。她外祖父是学土木工程的。济南火车站的某座建筑物与他的祖父好像还有故事。
济南铁路局当年在筹备博物馆时,也曾经联系过我,询问有关资料。在这期间还曾接到过一个陌生电话,一位男士在电话里和我协商:钱不是问题,希望我把这些珍贵资料出手。对于我和我的整个家族来说,这是一段历史,一个家族的历史,一段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它让我打开家族符号,找寻久远的记忆。在我内心深处,一宗史料把我和我的亲人血脉相连。让我把珍贵史料换成金币,我的选择肯定是否定题!
祖父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毕业证书(德文版)
今年春节前,我和二姐前往即墨古城看望三哥三嫂的时候,二姐又把安置好祖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事提出进行商讨!毕竟我们第三代人三哥87岁,二姐80岁,我76岁!哥哥和姐姐也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的,珍贵的文物应该存放在能够发挥她价值的位置,稀少的书籍要放置在可以读懂它的人的地方。我的内心一直有些煎熬,寻寻觅觅、千思百虑就是要把祖父的宝贵资料交付给有能力尽到保管义务,有责任有担当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使其发挥最大的历史价值。所以我们一直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谨慎着,害怕对不起先人,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后人!常常想起少年时候学过的好像是战国策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句话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也!我深知我们兄妹三人都有一颗公心,没有杂念,天地可证!
本文提供者:谢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