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915年的今天,是张思德同志诞生的日子。由于他出身极其贫苦,在他7个月左右大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在那个时代,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代乳品吃的,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所以名字叫做思德。
张思德的事迹教育了好几代人,大家上学的时候也都接触过这篇课文。张思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刻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其贡献和革命精神在党的历史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一、张思德同志的突出贡献
1. 战斗英雄的担当
在反六路围攻战役中,他右腿两次负伤仍冒死冲锋,在川西茂州夺取敌军两挺机枪,展现了无畏的革命斗志;长征期间两度穿越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他对革命同志高度负责,尝到了有毒的野菜,先告诉大家不能吃,让大家不要先管自己……一切都彰显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意志。
2. 不图“仕途”,尽到忠诚卫士的职责
在1942年部队整编的时候,跟他同时期入伍的同志很多都提了干,可是他却去当警卫战士了。他根本就不觉得在职务上有什么可要求的,能作为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贴身卫士工作,他特别激动,特别高兴。他在保卫党中央安全的工作中恪尽职守,体现了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
很多朋友都会在反映过去时代的电视剧当中看到有一种站在车后面拿着枪担任警戒的战士形象,张思德的当时就是这样,站在领导同志的吉普车后面,并且他是抢着要去这个位置的。当时毛泽东同志乘坐的车是南洋的爱国华侨捐献的,这个款式后面有警卫站立的踏板,张思德同志总是在出车的时候抢先跳上去……看上去电视里演得很帅,事实上这很苦。站在后面扛着枪,吹着风满头都是土……如果车开快了,自己不掉下来就不错了,其实是很危险的一种任务。可是为领袖的安全护卫,这让他感觉到无上的光荣。
3. 舍己为人的精神丰碑
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他主动报名参加生产小分队。在这之前我们介绍过,因为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很困难,要自力更生。
之后他到延安市安塞县办生产农场,并被推选为农场副队长。1944年9月5日,他在执行烧炭任务时,遇到了窑洞塌方,在危急时刻,他非常警觉,奋力将战友推出去,自己却被坍塌的土窑砸在里面……他用生命践行了“把生还机会留给他人”的崇高品格!
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性评价
1. 领袖亲奠与题词致敬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同志亲自过问,要好好收殓,穿新衣服,找好的棺材……毛泽东同志不仅亲自主持追悼会,更挥毫写下“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将其个人牺牲升华至革命伦理的高度。
2.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升华
当时有1000多人参加了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在著名演讲中,毛泽东同志将张思德的精神提炼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明确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一论述使张思德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具象化符号。 说明革命工作不光是枪林弹雨,也有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
3. 理论体系的实践注脚
通过对张思德事迹的总结,毛泽东同志将个体奉献与党的根本宗旨紧密结合,使“为人民服务”从具体行为准则上升为党的核心政治伦理,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终于寻访到了张思德同志的养母刘光友老妈妈。毛泽东同志曾经把她请到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朱德同志等于是四川老乡,把她接到家里招待……
张思德同志的生命虽定格在29岁,但他用鲜血铸就的精神坐标永远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伟大的贡献,他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红色血液当中!毛泽东同志的赞誉不仅是对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思,更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精神召唤,至今仍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种个人奉献与政党价值的高度统一,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极具感召力的篇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