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京街头的年轻人正用一场说走就走的露营或音乐节填满周末时,北京写字楼里的同龄人可能正为下个月的房贷和花呗账单发愁。
甚至有人自嘲“工资到账日就是还款日”。
对比简直太明显了。
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超过半数的日本年轻人(20-35岁)几乎没有任何贷款,甚至信用卡使用率也远低于中国同龄人。
要知道,在中国,近九成年轻人使用信贷产品,几乎到了不靠信贷,无法生活的地步。
为什么两国年轻人对待“借钱生活”这件事态度相差如此之大?
漫步在东京涩谷的街头,你会发现年轻人的消费地图早已远离了奢侈品店和汽车展厅。
他们不买房、不买车,而是愿意把钱花在看演出、去露营这样自由的生活方式上。
某生活综合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22年日本20多岁年轻人认为“需要买车”的比例仅有7.8%,不及1992年的三分之一。
这种转变并非单纯的节俭,而是经济环境与价值观的双重作用。
日本实际工资连续26个月负增长,物价却以每年2%的速度攀升。
一个25岁的东京上班族坦言:“背上房贷就像签了30年的卖身契,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裁员?”
于是,日本年轻人纷纷开启了租房人生。
在日本年轻人眼中,房子只是一个生活空间,他们不在乎产权是否是自己的。
也因此催生了“共享租赁”,如租西装、租家具、租盆栽等这类脑洞大开的商业模式。
对他们而言,消费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换取自由时间的筹码。
毕竟在老龄化率达30%的社会,能随时跳槽或旅行的“流动性”比不动产更让人安心。
日本年轻人需要的是生活的确定性,他们不愿意为任何超前消费带来的风险买单。
反观中国的年轻人,房子、车子几乎是人生标配。
且不说男性要结婚必须准备婚房,如今随着女性消费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也通常会在婚前给自己购买一个房子,称之为避风港。
86.6%的中国年轻人使用信贷产品,22%的一线城市青年背负房贷,这个数字是三四线城市的2倍。
不得不承认,就算经济下行,人们捂紧钱包,但中国社会仍将“有房有车”视为成功标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依靠“六个钱包”购房。
28岁的北京程序员自嘲:“没房本相亲时连简历关都过不了,六个钱包凑首付至少能换丈母娘一个笑脸。”
而当他们咬牙签下30年贷款合同时,日本同龄人正因0.45%的超低房贷利率依然选择租房——不是付不起月供,而是不愿被房产绑定人生。
日本信用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发现,日本年轻人的负债中,约80%用于资产购置(主要是房产),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可能不足50%,更多负债用于消费品、旅游、教育等不产生直接经济回报的项目。
即便买房买车已经负债累累,但中国年轻人似乎也不忘追求所谓的精致生活。
一周吃一顿某底捞、美甲美容,再约上闺蜜逛逛网红甜品店打卡,消费账单如流水般。
表面看是“精致生活”,实际上是攀比心理作祟。
也不管自己的钱包鼓不鼓,反正负债也要给自己撑面子。
与其说是年轻人的选择不同,不如说是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经历泡沫经济破裂后,进入了 “第五消费时代”,商品从标榜地位的符号退化为连接情感的媒介。
人们不愿意为实际的物质付出,而更愿意为物质背后的情感消费。
此外,日本通过全民医保、养老金制度等减轻个人负担,年轻人无需为突发风险过度储蓄。
而中国社保体系尚在完善中,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贷款“提前布局”,例如用房贷对抗通胀、用教育贷提升竞争力。
房子车子等不动产带来的安全感、身份感或许比负债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值得。
中国年轻人的“负重前行”,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但也需警惕过度消费的隐患。
或许十年后再回看,这场关于负债的抉择会呈现新的答案。
年轻人既不被物欲绑架,也不因恐惧止步,让每一笔支出都真正服务于想要的生活。
毕竟人生最宝贵的不是物质的拥有,而是选择的自由。
(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