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当时和张郃有什么算计,我们不好说。而当时的司马懿,是否还依然忠于曹魏,是否已经有了夺权的念头,我们同样也不知道。
这种心理活动,大概只有司马懿本人才知道。
但有一件事,我们很清楚。
那就是当司马懿和诸葛亮开始对峙的时候,蜀汉这边,当时也同时也开始内斗了。
而这次内斗的主角,正是当年在白帝城托孤当中,和诸葛亮一起被定为托孤大臣的李严。
在之前几年的历史主线剧情当中,李严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从白帝城托孤之后,李严仿佛就直接下线了。
那么,在之前的几年里,李严在干嘛呢?同样都是托孤大臣,为啥诸葛亮的北伐搞得轰轰烈烈,李严却一直默默无闻呢?
按照史书记载来看,当时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在刘备临终之前,李严除了奉命辅政之外,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镇守永安。永安就是白帝城那边,也就是今天的重庆一带。自打夷陵之战结束以后,这里就成了蜀汉抵御东吴的最前线。
只不过自从刘备去世之后,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蜀汉和东吴重新恢复了‘友好关系’,双方也没再打起来。这样一来,永安这块地方的重要性,就被暂时淡化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诸葛亮坐镇成都,收拾蜀汉的烂摊子。后来,诸葛亮又南征平叛,彻底搞定了蜀汉的内部问题。而当诸葛亮在忙这些事情的时候,李严则是一直坐镇永安,防备东吴的进攻。
但这样一来,因为这两年当中,李严远离蜀汉中枢,所以诸葛亮的权势,就彻底压过了李严。
这无疑让李严很不舒服。
于是接下来,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第一次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公元226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准备开始北伐。而在进行北伐之前,诸葛亮就给李严写了信,让他带着自己的人马过来,负责镇守汉中。
结果,李严收到信之后,找了各种理由,坚决不肯过去。而且,李严还同时要求,从益州内部划分出五个郡,重组一个巴州,然后由自己来担任巴州刺史。
从李严的角度来看,自己既然是辅政大臣,就应该有辅政大臣的权柄!当时诸葛亮担任益州牧,自己既然也是辅政大臣,那就应该同样兼任刺史或者州牧。
可是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妥妥的分裂行为了。
只是此时北伐在即,诸葛亮也不好首先挑起蜀汉内斗。于是,诸葛亮拒绝了李严的申请,随后又派陈到入驻永安。名义上是归李严节制,但实际上,也有一丝监督李严的意思。
这个陈到,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当时蜀汉军中一个关键人物。陈到资历很老,早在当年刘备还在豫州的时候,就开始追随刘备。而且,陈到很能打,属于是和赵云一个类型的人物。
所以,当时的诸葛亮,就等于是派了一个‘小赵云’,来帮助李严镇守蜀汉东线。如果李严真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估计陈到也能第一时间挡住。
见到诸葛亮不答应自己,后来,李严又给诸葛亮写信,提出要让诸葛亮称王,还要让他加九锡!
你拿我当什么人了?
当诸葛亮看到这封信之后,当即就怒了!如果说,之前的李严要求分治巴州,还可以用他想强化东线防务来解释。那么给诸葛亮加九锡这件事,就是妥妥的‘使坏’了。
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地位,就算他真这么干了,当时蜀汉内部也没人敢质疑。就连刘禅,说不定也得主动给他加这个待遇。可问题是,一旦诸葛亮接受了这个待遇,他以后该如何做一个纯臣?如何指挥北伐?到那个时候,李严确实可以趁机夺权,但蜀汉整体却要因此而受损!
这就是典型为了一己之私,罔顾国家而不顾!
古往今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每一个朝代,也从来都不缺少政治斗争。但是如果为了政斗,把国家利益放在后面,这就不行了。
诸葛亮显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虽然此后对李严很不满,但依然没有处置李严,甚至还对李严进行了安抚。
就这样,又过了四年之后,等到诸葛亮连续三次北伐结束,曹真带兵要征讨蜀汉的时候。当时曹真来势汹汹,诸葛亮也提前收到了消息,所以紧急从蜀汉各地调兵,前往汉中准备防御。
而当时的李严手上,恰好掌握了蜀汉的东线军队,足有两三万人。于是,诸葛亮就让李严带着麾下的军队,来汉中进行支援。
结果这一次,李严又开始谈条件了。
李严认为,曹魏那边的几个辅政大臣,都有自己开府的权力。在蜀汉这边,诸葛亮自己也已经开府,那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开府呢?
这个质疑,听上去似乎没什么毛病。但问题是,在古代,开府就是建立一套以自己为核心的办公机构。如果当时李严真的开了府,蜀汉高层马上就会有分裂的倾向。
所以,对于李严的这个要求,诸葛亮依然不可能答应。
不过,为了让李严迅速带兵过来支援,避免未来出现重大损失,诸葛亮还是进行了一定的妥协。他。诸葛亮下令,让李严的儿子,接管江州防务。也就是将李严的基本盘,直接交给他儿子来管理。
这样一来,李严也不用担心,自己离开老巢之后,会被诸葛亮架空夺权。
说白了,诸葛亮这么做,就是想给李严一颗定心丸。
直到诸葛亮下了这个命令之后,李严才同意带着麾下的军队,前往汉中支援。
而后来的事情,大军也都知道了。曹真虽然来势汹汹,但却因为天气原因,走到一半就回去了。再之后,诸葛亮就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但这样一来,李严此时依然还在汉中,还没返回东线。
于是,此时的诸葛亮就继续安抚李严,积极做统战工作。他自己带兵去前线打仗,然后让李严负责后勤粮草补给。
对于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矛盾,后世其实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擅权,属于是典型的权臣作风。他排斥李严,不肯给李严权力,所以才激起了李严的争权之心。
但也有人认为,非常之时,应该做非常之事。此时蜀汉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如果诸葛亮不能集大权于一身,蜀汉就不能北伐。
而且,诸葛亮当时已经多次进行了妥协,力求团结蜀汉内部一切力量,只求能进行北伐!所以他和历史上其他独掌大权的权臣,完全是不一样的情况。
这些争议,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讨论出结果。
因为只要立场不同,看待这件事的态度,一定会截然不同。
但对于诸葛亮和李严的这些分歧,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却很清楚。
接下来,就在诸葛亮在前线,积极和司马懿进行对峙的时候。身在后方的李严,开始用后勤的手段,来制衡前线的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