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在去年年底就开工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由于各种原因,进度一拖再拖。近日,中方终于就这件事情,给出了一个准信。

日前,我国驻俄罗斯的大使就表示,有关天然气管道第二条线路项目已经落定了,也就是说一定会建,当下也正在讨论当中。但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是,中俄还尚未就走哪条线路达成一致。我们此前原定这条管道项目是三方合作,即过境蒙古国。但其实这只是其中第一个方案,还有第二个在考虑中的方案,是不需要过境蒙古国的。



(天然气管道)

要知道,这段时间,蒙古国为了这个项目耗费了不少力气。在项目传出存在异议后,蒙方就非常着急。蒙古国总理曾亲自表态,称想要会见中俄领导人,就项目进行谈判。之后,蒙方还不断加大和中俄两国的联系,试图推动项目落地。

对于蒙方来讲,若是有管道项目过境该国,将为其带来多重利好。

比如说过境收入能稳定增长。参考中亚管道案例,蒙方有望每年收取数亿美元的过境费,而这一数字占了该国GDP的2%到3%,能形成稳定的外汇来源。同时,管道建设还能带动钢铁、物流等产业的发展,为该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沿线城镇化率也能大幅提高。

未来蒙古国还有望借助这条管道,从资源输出国升级为亚欧能源枢纽,吸引中日韩等国的能源投资,提升区域的话语权。

而站在中方立场上来看,两个方案有不同的考量。

其中过境蒙古国,好处在于该国地势平坦,管道建设成本较低,且距离中国东部能源需求中心更近,运输效率更高。但弊端,则是该国近年来不断与美国加强军事和稀土合作,可能会对管道安全构成威胁,届时若西方干预,或出现“过境费勒索”等情况。此外,此前曾有消息称,蒙古国要求高额过境费,并附加低价购气等条件,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方谈判的难度。



(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

我们再来看不过境蒙古国的方案,具体线路是什么样的,中方大使并没有披露。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可能替代的主要有三条。

一是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主产区出发,经阿尔泰边疆区跨越中俄边境,直接接入中国新疆的能源管网。这一方案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进入中俄能源合作视野,却因阿尔泰山脉复杂的地质构造,导致施工难度指数级上升,被暂时搁置。

但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管道技术突破,包括采用耐低温的X80钢材质、集成光纤传感器的智能监测系统,以及中方在天山山脉隧道工程中积累的高寒地区施工经验等,俄方已启动对该路线的二次勘察,重点评估鄂木斯克至阿勒泰段的地质稳定性,试图通过“分段隧道+地上管廊” 的组合方案破解地形瓶颈。

二是第二条路线则依托现有“西伯利亚力量1号”东线管网进行延伸,从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气田出发,沿贝加尔湖东岸向南,经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入境,接入中国东北天然气主干网。

这一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借网扩容”:利用东线已建成的5111公里管道、14 座压气站及配套储气设施,可将新建成本降低40%以上。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新建的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能直接为延伸线提供气源保障,形成无缝对接。

最后,也是此前曾传出过的,经过哈萨克斯坦的西线方案,建立新管道连接中国。但是这个方案已经被否决。

中方大使表示,通过哈萨克斯坦确实是不可行的,因为该国只有一条已经超载的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的当下负责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送到中国。同时中方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也是沿着这条路线输送到东部地区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输送俄罗斯的天然气,就得再修一条新管道。但这样一来,距离就更远了,成本也更高了,所以不太现实。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

综合来看,第一条阿尔泰路线承载着中俄“技术突破驱动能源互联”的战略试验,第二条东线延伸方案则体现“存量优化实现效率倍增”的务实考量。二者虽在地理走向、气源布局和管网对接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逻辑:在避免第三方地缘干扰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或基础设施复用,实现俄罗斯天然气对华输送的安全性、经济性最大化。

所以,中方最终选择第二个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最后,这件事情也透露出一个信号,中方在能源进口中采取的是“双线保障”的战略思维。当蒙古路线因跨国协调还存在不确定性时,两条平行备选方案,已帮助中国形成了“技术储备+工程预备”的双重保险,为中俄能源合作的长远布局留足弹性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