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发布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当一个城市与一个领域深度对话,
会激发出怎样璀璨的思想火花?
当各行各业的顶尖大咖与苏州这座城市的江南文化相遇,
又将编织出怎样绚丽多彩的篇章?
相遇就可找到答案!
《众说学习·师说》梁晓声专场
将于2025年4月26日14:30
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举办
届时,著名作家梁晓声
将为苏州市民带来
“从文学讲开去——走进梁晓声的世界”
的主题分享
《众说学习·师说》 :
名家&苏州的一场对话
《师说》栏目是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众说学习”理论品牌重点项目之一,是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推出的人文社科类品牌节目,邀请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大咖、杰出人物,与苏州对话,分享思想成果,启迪未来方向,让不同领域内的思想能量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共同营造城市的浓郁人文氛围和独特气质。
《师说》27位嘉宾
《师说》从用脚步丈量故宫的单霁翔开始,到讲述苏州文学记忆的毕飞宇,分享城市灵魂与文化先觉的冯骥才,带着女排拼搏奋斗的郎平,讲述《开国大典》幕后故事的李前宽,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诠释足尖传奇故事的赵汝蘅,一生专画江南的杨明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人民艺术家”王蒙,著名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戴玉强,中国曲艺、相声事业的领军人物姜昆,京昆名角尚长荣、谷好好,世界歌唱家田浩江,《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中央民族乐团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赵聪,幽默大师、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著名评书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中国胡琴表演艺术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宋飞,被誉为“东方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演员盛小云,再到著名考古学家王巍,每一次这座城市都汲取了不同风格的思想能量。
著名作家梁晓声将带着他的智慧与情怀
与我们一同探寻人生的真谛
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思想的碰撞中
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之旅
01
人生经历
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父亲是一名建设“大三线”的建筑工人,家中兄妹5人,全靠父亲的工资和母亲打零工来支撑。“小胡同、大杂院、破住房,整日被穷困鞭笞得愁眉不展的母亲,窝窝头、野菜粥、补丁连补丁的衣服、露脚趾的鞋子……”这一切构成梁晓声童年和少年时期难以忘怀的印象。
初中毕业后两年,梁晓声自愿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时候的北大荒暴风雪肆虐,滴水成冰,每一寸土地都显出荒凉。19岁的梁晓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磨炼意志,也在静默的黑土地上倾听内心的声音。他靠着托尔斯泰的《午夜舞会》、屠格涅夫的《木木》等经典作品滋养精神,感悟人生。
25岁时,梁晓声因文学创作方面的特长,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1988年底调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而后又于2002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授直至退休。这些经历为梁晓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02
笔耕时代心声
墨染人间烟火
创作伊始,梁晓声的文字,便是他用满腔热忱写就的人性告白。1971年,他创作的小说《向导》初露锋芒;1982年,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展现了一代人纯洁的心灵;1983年,《今夜有暴风雪》在《青春》丛刊刊发,高度赞扬知青们坚守的道德理想主义、奋斗精神;1988年,长篇小说《雪城》出版,书中人物为理想而奋斗拼搏的精神感动了万千读者……
在梁晓声眼中,文学好比一面镜子,体现出作家对社会的责任和良知,理应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梁晓声始终将目光对准需要被关爱、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冷暖,用犀利的笔触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父亲》《母亲》《老师》《天若有情》《人间烟火》,一篇篇、一部部,都是对人间真情的礼赞,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多维反思。
2019年,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115万字的巨著,通过周家三兄妹近50年的生活轨迹,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普通人的坚韧品格。2021年,话剧《人世间》在北京首演即获轰动。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并获得第三十四届电视剧“飞天奖”。在众多荣誉面前,梁晓声说:“我的作品能被大众喜欢,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成果。我也替导演、剧组高兴,我对大家的劳动心怀感激。”
“《人世间》是为了铭记、为了怀念。”梁晓声不塑造完美的主角,而着重展现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他希望通过作品让那些“沉默的、孤独的、不被关注的”普通人被历史铭记。《人世间》不仅是梁晓声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史诗。
03
长写作者
已有2400万字的创作量
梁晓声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是长写作者,迄今有2400万字的创作量,在《人世间》爆火之后,还创作了三部长篇《我和我的命》《中文桃李》《父父子子》。他的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阅读量也是惊人的。
“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人类归根到底是需要文学的,它促使我们在精神上和品格上提升、再提升。即使提升的过程很吃力,我们也会认可那些好的品质,并心怀尊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学才和人类发生关系,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梁晓声说。
阅读加写作,76岁的梁晓声仍然每天在书桌前度过自己的大部分时间,他最近正投身于一部长篇电视剧的创作,主要讨论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中的择业困惑,以及交织于其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乡情。
从《雪城》到《人世间》,从知青文学到平民史诗,这位用半个多世纪时间丈量人间温度的作家,为生活写下最动人的注脚,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性温度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知青的豪迈、有工人的坚韧、有市井小民的温情,还有他对文学始终如一的梦想……
梁晓声个人简历: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约两千多万字,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推介到海外。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其中《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分别获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作品《人世间》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