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7月10日,44岁的藤美穗子在自己生日当天,不远万里从日本长崎来到中国北京,只为了见一面自己的救命恩人——聂荣臻元帅。

她不知道的是,40年过去了,聂元帅也从没忘记过她,晚年心里还记挂着那个在战场上被自己救下的日本“女儿”。

7月14日,阔别数十年的两人再度重逢,互相都感动不已,美穗子更是止不住地落泪,一遍遍感激着眼前的救命恩人:“谢谢您!要是没有您,就没有如今的美穗子。”



要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与日本人属于不共戴天的敌对双方。

聂荣臻元帅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这个日本姑娘会说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抗战中人道主义的救赎

1940年8月,正值百团大战时期。

聂荣臻率领晋察冀军区部队朝正太铁路东部的敌军发起猛攻,双方交战激烈,打得难舍难分,也正是这场战斗,带走了美穗子的母亲。

在漫天炮火的攻势下,铁路附近瞬间化成一片火海。



井陉煤矿里的一间日式房屋也难以幸免于难,屋内传出了虚弱的呼救声以及孩子的哭声,年幼的美穗子扑在母亲身旁痛哭,而身在襁褓里的妹妹也小脚也染上了鲜血。

路过的八路军战士听到了屋内的求助,不顾生命危险冲到火海里救人。

当察觉到自己救的是日本人时,战士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克服情绪,将美穗子和妹妹一并救了出去,并请示聂荣臻司令下一步的动作。

得知这个事情后,聂荣臻下达指令,让他们把孩子送到他那儿,然后安抚众战士的情绪:“我们是和日本人有仇,但这两个孩子也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我们都应该救!”

两个孩子抵达他那儿以后,聂荣臻先抱了抱尚在襁褓中的妹妹,见她脚上包扎完整,又睡得香甜,悬着的心可算落了地。



聂荣臻把妹妹交给警卫员,让他抱着妹妹去老乡家里要点奶水吃补充营养,接着才拉着美穗子的手,亲切地询问她的名字。

美穗子不会说中文,刚刚经历战火和丧母之痛的她嘴里只会重复着:“妈妈死了,妈妈死掉了……”

聂荣臻心疼地看着眼前这个小姑娘,赶紧拿过一旁的梨子哄她:“小丫头,吃梨!已经洗干净了,吃吧!”

美穗子看到他和蔼可亲的面容,惊恐激动的情绪这才慢慢稳定下来,接过他手中的梨。

一口咬下去,香甜的汁水瞬间让她的心情好了许多。

等到了吃饭时间,聂荣臻如同照顾自己亲女儿一般,把美穗子拉到自己身边坐下,还非常耐心地亲自给她喂饭。



在聂荣臻的细心呵护下,美穗子慢慢接纳了他的善意,也不再拘束,而是化身“小跟屁虫”,聂荣臻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显得十分亲昵。

可前方战况紧急,战斗也十分激烈,带着两个孩子十分不方便。

虎毒还不食子呢!考虑到她们的安危和归属,聂荣臻还是决定把她们送回日军部队。

临走前一天,聂荣臻拉着美穗子的手,亲切又不舍地对她说:“好孩子,你想家吗?我们来照张相留念,明天就送你们回家。”

这张跨越年龄与民族大义的照片,被镜头捕捉并永久保存下来。

他还亲自给日军写了一封信,信里不仅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恶劣行为,表达了我国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还介绍了两个小姑娘基本情况。

最后在信末尾处再一次声明:“希望两国之间终止战火,人民是无辜的,愿你们能善待这两个可怜的孩子。”



当日军收到这封信时,无不为聂荣臻广阔的胸襟所折服,并回信感谢了他。

遗憾的是,妹妹年纪太小,最终没能熬过战火与病痛的双重折磨而夭折。

美穗子被送回了日本,由外婆一家照料。

但或许是年纪太小,她对这段经历并没有记得多少,只是隐隐感觉,自己曾在别处吃过很香甜的梨,坐过农民的挑筐。

美穗子的记忆有可能淡忘,但对于聂荣臻来说是无法忘怀的。

哪怕过去了几十年,聂荣臻心里也一直记挂着这对日本姐妹,想知道她们过得好不好,想在有生之年能与她们见上一面。

直到1980年,了解到聂元帅的这个心愿后,人民日报记者立马撰写了寻找美穗子的文章,并且同步在日本报纸上发表。



很快,中国元帅在战火中留下日本孤儿的事迹在日本传开了,民众纷纷赞扬这位聂元帅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美穗子的下落终于明朗,时年43岁的她在九州开了一间杂货铺,与丈夫育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可谓是事业不愁,家庭美满。

得知自己的身世后,美穗子怀揣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坐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见到聂荣臻元帅那一刻,她彻底忍不住自己的眼泪,紧紧握着元帅的手,将额头抵在手上,一遍遍地致谢:“谢谢您,谢谢您!美穗子会永远记得您的恩情,您就是美穗子的再生父母!”

聂荣臻元帅拍拍她的手给予安慰:“希望中日友谊可以长存,不要再有任何战争!”

美穗子的故事在日本引起轰动,日本人纷纷给聂元帅写信,称赞他是“活菩萨”。



这个故事至今仍能让人为之惊讶,聂元帅的作为,无疑不彰显着人性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也依旧能散发出温暖又耀眼的光辉。

元帅与主席的深情厚谊

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晚年时期的聂荣臻身体越来越不健康。

尤其是从1960年开始,他的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糖尿病等病症全得了个遍。治疗也无法完全根治,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危及生命。

不过聂荣臻态度十分乐观,他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一方面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病症,与病魔作抗争。

每次看到别人担忧他时,他还会故作调侃道:“我都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呢!也算是十分幸运了吧。哪怕现在就让我去见马克思,我都别无怨言了。”



1991年,聂荣臻元帅心脏病复发,再度住院休息。

他的病情很严重,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性,但他似乎预感自己的生命即将接近尾声,聂元帅倒是显得很坦然,时不时地对家人打预防针:时间快到了,我也该走了。

这天清晨,他把家人和秘书叫来,挣扎地对他们说:“我这次犯病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虽然我也很想继续活下去,可人固有一死,我们都应该接受。”

随即对他们说了自己一直挂心的三件事。

临终前的未了心愿

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在房间挂张毛主席的画像。



早在大革命时期,聂荣臻就听说过毛泽东,还有幸听过他的讲课,受益匪浅,从那时起,他就特别期待与毛泽东见面。

后来跟随毛泽东的革命步伐,让聂荣臻更是领略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军事才能。

聂荣臻对毛泽东的敬佩之情从来都不是虚的,而是实打实的崇敬和敬仰,这份感情早就融入骨血,深入灵魂。

毛泽东给十大元帅都给予过评价,聂荣臻自然也不例外,相较之其他人的锐评,毛泽东评价聂荣臻则是“他是个厚道人”。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毛泽东征战革命,主持政治这么多年细心观察得来的。

太多急功近利者在他面前争宠邀功,揭发告状,互相打压……唯独聂荣臻总是谦逊有礼,含蓄蕴藉。



“少说多干,能忍则忍”是聂荣臻的处世原则。

记得解放初期,聂荣臻曾意外遭到毛主席的批评,说他越权批阅,并要求他以后不得擅自批阅军委发来的电报,必须送给他亲自过目后再发。

然而这件事其实是个乌龙,那份电报其实是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发的,聂荣臻甚至都没见过那份电报。

但聂荣臻一声不吭地背下这口黑锅,虚心听从毛主席的批评。

有人说他为什么不替自己开脱,聂荣臻一脸无所谓地回答:“讲清楚干嘛?下次注意别再犯就是了。”

张经武得知聂荣臻的仗义之举非常感动,大赞聂荣臻“人品太好了”。



毛主席逝世后,聂荣臻一直就很思念他,这才想着在房间里挂上他的画像,以解思念之情。

不过在选画像时秘书犯了难,他不知道该选毛主席单人照,还是毛主席和聂元帅等人的合照,于是前去请教聂元帅的意见。

聂元帅看了看,当即定下用毛主席的单人照,秘书问他为什么这么选,聂元帅解释说:“合照里毛主席的位置不突出,怎么体现得出他的领袖地位呢?”

此后的短暂岁月里,聂元帅只要想毛主席了,就会看一眼墙上的画像,上面的人神情依旧,光彩依旧。

后来的日子里,聂荣臻的身体越来越差,连走路都成了困难的事。

但热衷锻炼的他每天都要坚持下地散步,自己走不了就靠别人搀扶着走,哪怕他再也无法行走,坐着轮椅也要进行散步和锻炼,意志力极其顽强。



他还曾幽默地调侃:“人生70而拐杖,80而车,我这不就全赶上了嘛!”

他曾多次表示过自己还有两个未了的心愿:其一是思念家乡,多次想回重庆江津老家看看。

可由于身体缘故,经受不起舟车劳顿的旅程,这桩心愿一直悬而未解,全是他余生中的一大憾事。

第二个心愿便是挂念着革命老区的人民。

他早已把河北的革命老区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从参加南昌起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聂荣臻22年革命生涯有11年就是在河北度过。

因此他对河北的情感非同一般,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令他难以忘怀。



于是他多次写信给河北省领导人,让他们在大搞平原建设的同时,也别忘了建设,让革命老区的人民尽快脱贫。

1992年3月过后,聂荣臻的病情就在不断恶化。

中央军委的首长们多次打来电话询问病情,都被医生严词拒绝探视,哪怕是隔着玻璃窗偷看一眼老战友的状况,医生担心聂元帅会激动,还是果断拒绝。

4月12日,聂元帅的病情又加重了,似乎是感觉这次情况不妙,他急忙把秘书叫过来,想要趁着头脑还清醒时说几句话,充当临终遗言。

秘书强忍着悲痛的情绪,为他拿来了录音机,静静守在身边,听着他挣扎地说出了自己的第三个心愿。

“93岁的我,算是很长寿了,入党这么多年,虽然没有为党做过多少杰出的贡献,但党的每一次任务我都会认真对待,坚决完成。”



“我多想再活得久一些,看看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景象。”

“我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游离在外的海峡早些回到祖国的怀抱。”

“希望大家多多奋斗,为国争光。”

在说“遗言”时,聂荣臻元帅几乎用尽了自己的精力,却还是不敌岁月的摧残,说起话来断断续续,还有些气喘。



但并不影响他这番豪言壮语,反而更是有种激励人心的感觉。

5月14日,是聂元帅存于世间的最后一天,这天他一如往常地早早醒来,听秘书读报,听周围人聊天。偶尔他也会用眼神和细微的声音作回应。

晚上十时他照常入睡,不久后便安详地离去,随着开国十大元帅中最后一位的离开,他们的故事也宣告终结。

故事虽已结束,但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聂荣臻两个未了的心愿》——摘选《元帅大将的最后岁月》

《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冀党研

《聂荣臻与毛泽东的情谊》——周继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