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医食同源的保健方法

在道教中,食疗被视为养生的关键要素。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及其弟子的著作中,将食疗作为药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进行了详尽阐述。总的来说,食疗对中国道教医学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食疗的历史

食物,本是为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而存在,通常人们难以将其与药物功能相提并论。然而,在我国,食物的日常药用价值已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相传,在远古时期,神农氏遍尝百草,以辨别食物的药理特性;夏禹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酒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到了商代,伊尹开创了以食物汤剂作为药物的先河;周朝时期,食疗已成为医学四科之一;汉代的《神农黄帝食禁》和《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中,详细记载了食疗的方法;晋代的高道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倡辟谷节食,认为服用芝草等仙药可致长寿;南朝梁代的高道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也留下了关于食物作为药品的记载。



孙思邈与食疗

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出了包括可食、宜食、忌食、食疗、服食等在内的食疗专栏。这些详细列举了果实、蔬菜、谷物、禽兽及鱼类等食材的食疗功效和使用方法。孙思邈还倡导了“用食平病”的饮食疗法理念,并强调了节制饮食和谨慎饮酒的食疗原则。



孟洗与《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是一部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的专著,由唐朝的孟诜所著。相传孟诜是孙思邈的弟子,少年时期便出家为道士,精通医术。此书后经道士晤玄子张鼎补编,共分为三卷,包含227条条目。书中记载的食用药品主要源自日常生活,以瓜果蔬菜、米谷草木和动物脏器为药,食用方法简便,味道鲜美,既体现了食疗与饮食的结合,又展现了饮食与医疗的融合;书中还特别关注食疗的地域特性,广泛收集了不同地区所出产的食用药物,并注明了同一药物因产地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疗效,以及同一药物不同部位的不同疗效;此外,本书还广泛借鉴了前人的理论,吸收了民间单方,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食疗方法和疗效。

尽管道教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食疗体系,但其追求内心澄净的境界、通晓天理、协调五行阴阳的理念,以及推崇医食同源、药食如一的养生精神,对中国道教医学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