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18日,乌克兰政府公布的美乌矿产协议意向备忘录中,一个看似“历史注释”的表述,引发国际关注——美乌双方承认乌克兰“自愿放弃世界第三大核武库”。这一条款的再现,不仅勾连起乌克兰从核大国到无核国家的命运转折,更将当前矿产协议的争议推向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1272枚战略核弹头和数千枚战术核武器,成为全球第三核大国。然而,经济崩溃、技术依赖与国际压力迫使乌克兰在1994年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以弃核换取美俄英的安全承诺。这一决策被历史证明为“空头支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与2022年俄乌战争中,乌克兰无力阻止领土被侵占,而当年的安全保障化为泡影。
三十年后的今天,乌克兰在矿产协议中重提弃核,似乎试图将这段历史转化为谈判筹码。协议核心是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要求乌方将未来自然资源收益的50%注入基金,美方则以资金和技术注资。尽管乌方强调“资源归属权未转移”,但专家指出,美国通过基金机制实际控制了矿产开发的话语权,甚至可能通过注资比例和技术优势逐步扩大控制权重。
协议一经披露,立刻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有网友讽刺道:“矿产在乌东,但乌东被俄占领,这矿要去哪挖?协议不过是个幌子,最终还是让乌克兰让出经济税收,快一百多年了,美国还玩晚清关税赔款的把戏,通过经济合作名义实现资源掠夺。”
乌克兰的困境被浓缩为一句黑色幽默:“矿产给了美国,领土给了俄罗斯,债务给了欧洲,而泽连斯基带领人民收获了‘尊重’。”这种调侃背后,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结构性脆弱——即便在战后重建中,乌克兰仍被迫以资源换取短期生存,而长期利益可能沦为强权政治的牺牲品。
中国国际问题专家苏晓晖指出,美乌协议名为经济合作,实为资源控制。美国通过绑定矿产收益与重建基金,既锁定新能源与军工产业的核心资源,又以“投资—回报”逻辑将乌克兰降格为“资源殖民地”。德国学者雅各布·库利克则质疑协议可行性:乌克兰安全局势不明,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矿产开采成本高昂,美国企业能否实际参与仍是未知数。
更深刻的警示来自历史。乌克兰弃核的教训表明,技术自主与经济实力是维护主权的基石,而依赖他国安全承诺则充满风险。如今,矿产协议中模糊的“安全保障”条款(仅以“支持乌克兰和平努力”一笔带过)与特朗普“美国不会为乌提供安全保障”的直言,再现了《布达佩斯备忘录》的脆弱性。
这场协议的本质,是国际秩序从“领土争夺”向“资源控制”转型的缩影。乌克兰的锂、钛、稀土等关键矿产,成为大国争夺21世纪产业主导权的战略筹码。美国借此巩固对欧洲供应链的控制,同时将重建责任甩给欧盟;俄罗斯则通过控制乌东资源区施加地缘压力。
而对乌克兰而言,协议可能是“饮鸩止渴”的无奈选择。三年战争已耗尽国库,美国承诺的3500亿美元援助仅落实三分之一,资源主权让渡成为换取重建资金的最后筹码。但若经济未能复苏,欧盟接纳乌克兰的可能性将愈发渺茫——希腊债务危机的前车之鉴表明,欧盟对经济落后成员国的容忍度极其有限。
从弃核到让矿,乌克兰的三十年仿佛一场战略轮回:两次以“主权换安全”,两次陷入更深的依附。不同的是,1994年的乌克兰尚存融入西方的幻想,而今天的协议则赤裸裸揭示了强权政治的丛林法则。
当大国以“重建”之名行“掠夺”之实,小国的独立自主愈发成为奢侈品。乌克兰的困境提醒世界:真正的安全从不源于他国的承诺,而源于对自身力量的清醒认知。正如历史学家谢尔希·浦洛基所言:“悲剧始于误判,终于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