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父爱”并非本能

本能是一种冲动。

我养的小猫最近发情,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发情期的行为模式与平常有很大差别。

在发情期,它更加“温顺”,渴望被触碰;而一旦被触碰,就会引发它的全身紧绷甚至痉挛。

要是平时,你就别想摸它,那是一定会还“手”还嘴的。

由此我感受到基因、激素对生物身体和情绪的影响之深,它会使生物产生某种欲望,并拼尽全力试图去满足它

比如男人终其一生受到性欲的影响,而女人在生理周期的不同时期可能情绪、欲望各不相同。

这可以称之为本能。


母爱是本能。

这很容易理解,至少在断奶前,孩子与她之间是有一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关联。

你看哺乳期的母猫或母狗,那可是非常凶的,有的连主人都不给靠近。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母爱是有本能的。


父爱显然缺乏这种直接联系。

罗素说:“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假定的和推论出来的:它离不开对妻子忠贞的信任,由于过于理性而不能被视为本能。

所以,要让一个男人对孩子感兴趣,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因:

1、他相信这个孩子是他自己的;

2、他知道这个孩子是他妻子的,同时他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谁。

后一种动机来自一个蛮野部落——特罗布里恩群岛的研究(学术上的“蛮野”不同于“野蛮”,他们原始,但不野蛮)。


02/

“父爱”的基础并非血缘

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曾对这个部族进行过研究,并写成 《蛮野社会中的性与压抑》、《原始心理学中的父亲》和《美拉尼西亚西北部蛮野人的性生活》等书,对我们了解父爱的生成机制有所帮助。

他发现,该岛的岛民不知道父亲的存在,而认为孩子的出生来自于神的恩惠。

例如一个男人出海一年回来,发现自己的妻子有一个刚出世的孩子时,她会非常高兴,完全无法理解欧洲人暗示说他的妻子对他不忠。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所谓的“父亲”,指的其实是孩子母亲的丈夫,他与孩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孩子仅仅是母亲的孩子。


比如当欧洲传教士到岛上传教的时候,他们就完全无法理解“男人是上帝之子”的观念。

所有人不都是女性的孩子吗?上帝一个男性怎么能生孩子?

结果导致当时的传教士们必须先处理这些生理学的事实,才能继续传教。

那么,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之间有父爱吗?

答案是有的。

岛民们有个奇怪的观念。

虽然他们相信孩子与母亲的丈夫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认为孩子更像母亲的丈夫,而不是母亲或她的兄弟姐妹。

正是这种“孩子像父亲而不是像母亲”的信念,激发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当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丈夫对妻子的孩子的爱。

而且马林发现,这种父子关系甚至比文明人之间的父子关系更加和睦、更加深情。

因为这种关系里没有掺杂父权的影响(父亲没有对孩子的管教权),所以也就完全没有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弑父情节)。


所以马林的结论是:

如果一个男人的妻子怀孕和分娩时陪伴左右,那么当孩子出生时,他会本能地倾向于喜欢那个孩子,这是父爱的基础

在基础之上的,则是社会伦理的进一步强化。

如果习俗和部落伦理把他和妻子、孩子联系起来,他就会产生感情,就像他始终陪伴在妻子身边一样。

如果习俗和部落伦理进一步要求他在孩子年幼时照顾和保护他们,那么他就会担负起“父亲”的责任。

因此“父爱”是源自另一种本能:即人们普遍会更喜欢自己亲自照料的孩子。

即使一个人最初只是出于习俗、传统或工资而照顾一个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照顾行为本身就有可能产生感情。

这种爱与母爱是有本质不同的。


03/

但血缘会强化“父爱”

父爱并非出自本能。

它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的延伸,即便是完全不了解父子间血缘关系的蛮野人,也是可以拥有“父爱”的,因为爱妻子所以爱她的孩子。

父爱也有生物本能的基础。

但它与母爱的本能有本质的不同,它是源自亲子相处中产生的依恋之情。相处时间越久、为孩子付出越多,则“父爱”越浓。


同时对于现代人来说,父爱还是一种理性的爱。

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孩子与自己之间是拥有血缘关系的,如此孩子便成为了我们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爱孩子便是爱自己。

虽然这种“知道”更多是一种信念——毕竟大多数人并不会真的去做亲子鉴定,从事实层面去确认这件事情。

只要相信孩子与自己之间的血脉相连,父亲们便会为孩子奉献自己的全部。

全文完,欢迎 关注、点赞、在看 ,谢谢您!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考资料:

伯特兰·罗素,《婚姻与爱情(杜素娟伴读)》

您可能还想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