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北京东城区长安街,一座十多层高的大楼拔地而起,在当时北京城区的一众平房当中,是格外显眼的庞然大物。

这座大楼,正是鼎鼎有名的北京饭店正在兴建的新东楼,在新东楼已经建成的十四层上,北京各处的风景尽收眼底。

近处就是故宫的巍峨磅礴,再远一点的西山巍峨连绵,就连中南海的景色都能在这里观赏到。



在新东楼的设计师万里、张镈等同志的规划里,这座开启北京饭店另一个时代的建筑,将成为当时北京唯一一座超过二十层楼高的最高峰。

但看着这座高楼一天天地建起,张镈从新东楼上看向远处中南海,心中始终有着隐忧,他并不看好这座楼能够建成。

等新东楼的第十五层建起时,张镈所忧心的危机终于还是来了——这一天夜里的十二点,中南海来了人。

派来的同志彬彬有礼,只说周总理想见一见新东楼的主要设计师。

而这一次半夜的紧急约见后,新东楼整个施工暂停,停工原因是施工危及中南海。



周总理为何会如此关心一座饭店的施工?新东楼又是如何对中南海产生威胁?这座当时备受瞩目的建筑又结局如何?

北京饭店

事实上,北京饭店新东楼施工的停工是周总理示下的,它当初的兴建计划,也是总理同志亲自审批的。

从施工到叫停,大家可能会疑惑,小小一个普通饭店,怎么会让日理万机的总理同志如此关注?

这北京饭店,可还真不是一个普通饭店那么简单!要知道北京饭店的来历,我们还得回到一百二十三年前的北京。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寒冬,北京崇文门大街的苏州胡同里,却别有一番生气。



这几天的胡同里格外热闹,总不缺来看热闹的人——法国洋鬼子开的酒馆,就是皇城根下见惯世面的老北京也得稀奇稀奇。

胡同里连着的三个门面,都被那两个法国人改成了酒馆,香气弥漫出胡同,在大街上也能闻到味儿。

两毛钱就能来上一杯的热红酒,在寒风瑟瑟的冬天里,也格外受欢迎。

第二年的冬天,苏州胡同的酒馆却不见了,并非倒闭,而是被一个意大利人盘了下来,搬到了东单。

意大利人给店铺取了个新名字,就叫“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是越开越红火,一年后再次搬迁到了东长安街。



接下来的日子里,饭店越开越大,从小小的门面转到五层的独栋大楼,再扩建到七层,成了这北平城里鼎鼎有名的饭店。

那时,北京饭店还特意包下豪华车队,提供从火车站到饭店的接站服务,这在当时算得上十分豪气的一景。

等到了北平解放,北京饭店被党中央看中,才真正实现了鲤鱼跃龙门——正式划归国务院管辖。

这北京饭店算是一夜之间有了编制、捧上了铁饭碗!

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头一份儿。

党中央之所以收归这么一个大饭店,自然有着深远的考虑。



新中国成立,一切都百废待兴,一个国家总要有外交,有外交就要有完善的外事机构,那么招待各国使节的接待场所就是怎么也不能少的。

在这样一座庄重富丽的饭店里,接待各国来访的官员,举行各种国务、外事活动,这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展望。

也是从那时起,北京饭店不再仅仅是一个饭店,更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的精神面貌,也正是如此,我国的中央领导人普遍对北京饭店给予关注。

1954年,为满足外交需求,北京饭店在原来位置的西面建起一座新楼,叫做西楼。

西楼的兴建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亲自审批,设计建设方案也由总理同志亲自敲定。

1972年年初,尼克松夫妇携手访华,也标志着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开始进入了与各国建交的一个高潮。



作为各国使节的下榻处,北京饭店深感压力,房间总是人满为患,不扩大规模,显然没法紧跟外交需求。

在这样的情形下,周总理亲自拍板了北京饭店的扩建,并指定万里同志为总设计师全权负责。

一大批建筑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同志被召集来北京,就连下放劳动改造的一批同志都被紧急召回。

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画家、老艺术家也都云集北京,预备为北京饭店各种题词作画,作为日后挂在饭店里的装饰。

可想而知,在当时北京饭店的扩建,已经是一件再重要不过的国家大事。

在收集设计方案之前,对这个四万多平米的扩建计划,周总理十分慎重。



当时北京出现了很多中途各种追加投资的“钓鱼工程”,说起来全都是最初设计时考虑不够详尽的关系。

为此总理特别强调,北京饭店扩建的设计图必须尽善尽美,细节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位。

哪怕要求高,饭店扩建的各种设计方案也很快被收集起来,送到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在众多的图纸中,总理挑出了一份。

“这份20方案不错。”总理指着桌上的图纸。

这个方案的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人民大会堂和民族宫的设计师张镈。

他当时缠绵病榻,但还是与自己的学生奋斗数夜只为给北京饭店的扩建献上一份力。

周总理指着这份方案,说就按这个先做模型,就摆在北京饭店的大厅里,各级领导干部都可以去看看,给方案提提意见。



消息传出后,北京饭店很快来了一位专程来看模型的贵客。

风波四起

来的这位贵客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

李先念同志站在新东楼的模型面前,点点头后,却又摇了摇头。

他说:“这个高度不行。”

先念同志想得长远,他知道人地矛盾必然是作为首都的北京日后会遇到、并且只会越来越尖锐的问题。

正是因此,他建议必须要节约用地:

“要建就要往高了建,多多地建房间,免得日后不够住,又要占新地皮!”

先念同志又语重心长地说:

“少占用一块土地,我们就能多出一块菜地!”



方案很快按着这一建议方向进行补充设计,并很快交给了先念同志。

在新的一版方案中,这座建筑的预期高度足足达到了130米,在后来先念同志的建议下,又改到了100米。

敲定了方案后,施工进展很快。

周恩来同志在施工前就询问过工期,当时负责的同志告诉他得需要一两年。

周恩来却对这一回答很不满意:

“十个月连人民大会堂都可以建好,一个新东楼怎么要这么久?”

在总理同志的要求下,工程进展的速度很快,一个星期就能盖好一层。

1973年的新中国日渐与国际接轨,同期的建设项目如首都机场等如火如荼地展开。



但北京饭店的项目因为格外受中央领导关注,由北京建工局局长亲自坐镇。

随着新东楼一层层地垒上,张镈心中的一根弦越绷越紧。

站在新东楼的十层,第一次从高处望到中南海时,张镈心中不好的预感再次加深。

他很早就听到过风声,负责守卫中南海的中央警卫团一直对中南海周边的建筑十分关注。

有两栋十六层高的外交官公寓,就引来了中央警卫团的调查。

水利局一座不过五层高的小楼,也被中央警卫团责令不得让员工再在楼顶做操。

后来这栋楼几名工人上楼顶检修,也被中南海警卫看到,马上就来人调查。

站在新东楼西向的窗户前,眼前尽是美景,张镈却怎么没有欣赏。



十四层施工时,中央警卫团来人了,来的是警卫团政委杨德中,事情比张镈想得要严重。

周总理在中南海的办公桌上,隔窗就能望到北京饭店,便觉得不妥。

直到这天,总理同志伏案工作到深夜,一抬头就看到连夜施工的新东楼灯火通明,终于决定让身边专门负责他的警卫工作的杨德中走一趟看看。

当时北京的地图上,为了国家领导人安全,中南海一片一直是一片空白,新东楼的存在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是毫无疑问的。

杨德中来到新东楼,站在十四层顶、十五层的地板上,紧皱的眉头没法松开。

离开前,杨德中很严肃地告诉负责新东楼的同志,不能再盖了,必须停在十四层,有必要的话,最好上面四层全拆了,只留十层。



张镈听到他们说,最高处连毛主席的书房都一览无余时,不由得冒了一身冷汗。

他清楚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却显然低估了周总理对这一事件的关心……

“周”总理

1959年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总理亲临考察,提出有的老同志腿脚不便坐轮椅,应该给他们建专门的直达通道。

那时,张镈就曾感慨过:

“周总理真的是‘周’总理,是再周全不过的了。”

事实证明,十四年过去,周总理还是那个“周”总理。

杨德中离开的当天,半夜十二点,包括张镈在内的几位同志就被请到了人民大会堂。

在去的路上,同志们都十分紧张,可当看到总理脸上和善的微笑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周恩来同志紧紧握住张镈的手,招呼他坐在自己身边。

两人上次相见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了,总理同志关心地询问他的生活、工作,又一个不落地关心张镈家人的近况。

周总理又说起多年前张镈设计的友谊宾馆,告诉他设计要在美观度同时兼顾使用,不能华而不实。

总理遗憾地说

“友谊宾馆好看,却不好用啊!”

到最后,总理才谈起新东楼,说自己最满意的还是最初的方案,50米的高度就很不错。

这一夜,总理还与他们畅谈了北京城的城建规划,大家直到离开时还在回味方才的那一番促膝长谈。



在后来敲定的方案中,张镈等设计师决定,在西华门附近建起一座“影壁楼”,这座楼建在故宫内,起到“屏风”的作用,以起到对中南海的遮蔽作用。

为了这一方案,周总理亲临新东楼。

那时正在施工中的大楼还没有安装好电梯,只有运送建筑材料的电梯摇摇晃晃地能到达顶楼,显然是有一定安全隐患的。

周总理却坚持要坐着这个不大平稳的电梯实地考察,当时在场同志都一下心提了起来,但同时心中对总理同志止不住钦佩。

考察完新东楼,总理又亲自登上了当时处于废弃状态的西华门。

上西华门有一段必须步行的登马道,路上到处是坍塌,总理也坚持走了下来。



这天,总理高兴得甚至在饭桌上喝了一杯白酒。

他笑着对周围的同志说,自己一定要为党和毛主席工作到八十岁!

恩来同志终究还是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在七十八岁那年病逝……

西华门的“影壁楼”是总面积达五万平方米的大建筑,周总理还特别强调了这座建筑一定要建得古色古香,不能破坏故宫建筑的整体和谐。

这可让张镈犯了愁,在经费问题上就是个大难题。

于是他便建议,不造房子,就造个墙,起个遮挡作用。

这一想法总理想也没想就予以了驳回,批评建这样的“四不像”实在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傻气。



确实,遇到问题不想方设法解决,总想“偷工减料”是人们常常会有的惰性,恩来同志这样认真周全、不畏惧艰难的品质也由此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但尽管如此,这座“影壁楼”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遗憾——故宫的“天际线”不再完整、西华门的美观也遭到破坏。

也正是因此,后来有学者批评张镈设计图纸的上交过于匆忙,本来有更好的方案却因为“影壁楼”的审批通过而没能送到总理的书桌。

时光荏苒,北京的变化与当年相比是天翻地覆的,历经多次扩建翻新的北京饭店也是如此。

如今的北京饭店,分为A座、B座、C座、D座、E座五栋建筑,而A座正是当年的新东楼,它一直屹立,却也与当初大不相同。



曾经全部封掉的西面暗窗不见了,十层以上也不再是不能对外开放的区域,只要你有闲情雅致,19层的观景台是来杯下午茶的好地方。

而这些,都是几十年来国家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感,中国,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崭新姿态,迎接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