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9年,起义将领刘文辉被任命为林业部长,住进了豪华的史家胡同。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在新中国,他这个有着旧军阀和大地主兄弟双重“黑暗身份”的人,受到了足够的礼遇。这自然有他率部起义、奉献土地的原因。
但若是深究起来,他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一个决定,才是他后半生辉煌的真正起点。
当时的那个决定,他可能仅仅是出于私心,但却实实在在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那么,刘文辉当时的决定是什么呢?他的决定,对他自己又有哪些影响呢?
要想说清楚这些,就要从刘文辉的过往经历说起了。
我们都听说过军阀混战,但是若总起来说,曾经中原争霸的大军阀,也就是奉系、直系、皖系、桂系几大派。
而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却没能出现一个有分量的军阀。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四川,就如同一个“小中国”一样,也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局。
四川军阀多如牛毛,往往一个人有个千把人手,占据半个县城,就敢自称大帅。整个四川省,类似的“大帅”有上百个之多。而刘文辉,就是这些军阀中比较强大的一个。
刘文辉是四川大邑人,祖上世代务农。刘文辉不想过土里刨食的日子,于是从1911年开始,他就开始在军校就读。
1917年,他在保定军校毕业后,赶上了一步好运:他的侄子刘湘,此时已经成为四川最为重要的军阀之一。
刘文辉想都没想,就通过自己哥哥的关系,到了刘湘部队中任职。
四川军阀连年混战,动不动就因为蝇头小利而动手。刘文辉对这种相互倾轧兴趣不大,他躲在暗处,左右逢源,培植人脉关系,一点点积攒自己的实力。
而且,他还在北伐战争后,搭上了蒋介石的顺风车,成了一名国家正式承认的军长。
邓锡侯、刘湘、蒋介石、刘文辉在峨眉山上合影
实力大增的刘文辉,开始收不住自己的锋芒了。
从1926年起,他正式加入到四川的军阀混战之中,先后与刘成勋、邓锡侯等人为敌。
势力最大时,他一度控制了成都、川南、西康一带。
但是,他的强大让刘湘很不舒服。在接下来的“二刘争川”中,刘文辉损失惨重,只能龟缩西康不出。
虽然败了,但刘文辉在西康,仍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
不过,他的管理能力,也确实值得称道。西康地区土司势力遍布,别人都难以摆布。
但刘文辉却使用了“政教合一”的方法,轻易地摆平了所有阻碍,让西康进入了一个较为健康的发展轨道。
不过,他的“麻烦”,也是一生最大的机会,也就此到来。
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不得不开始长征。
经过湘江血战、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之后,红军突然掉头向北,进入了四川。蒋介石在派遣薛岳不断追击的同时,也命令刘湘、刘文辉等人封堵红军的前进之路。
对于围堵红军,刘文辉并不热心,他只想在这个乱世保住自己的地盘。但是,红军偏偏向他冲了过来。
1935年5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攻占了安顺场,靠近了刘文辉。而此时,刘文辉并没有做什么封堵的准备。
大渡河的凶险他是知道的,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不就是在这里失败的吗?他坚信,红军缺少船只,绝对过不了大渡河。
但是,红军的顽强超乎了他的想象。5月25日,红1团第2连的18名勇士,凭借一条破旧的小船,居然就完成了强渡大渡河的任务。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到来:大渡河水太过湍急,无法架桥。如果用小船渡河,运载力太小,无法满足红军的需要。
关键时刻,毛主席亲自拜访了一位名叫宋大顺的老秀才,向他请教机宜。老秀才说出,在距离安顺场300里的地方,有一座泸定桥。
这是一座清朝康熙年间建制的铁索桥,是川康地区的交通要道。其桥面宽阔,完全可以满足红军大部队通过的需要。
此时敌人已经越追越近,为了能尽快摆脱困境,毛主席命令红一方面军红四团,去完成飞夺泸定桥的任务。
对于红军来讲,这个任务可谓是困难重重。论武器装备,他们与敌人有着巨大的差距;论地利,他们更是差得远。
他们与泸定桥的直线距离,达到了160公里。如果再加上山路那多增加出来的困难,他们要前进的距离还要更长。
而偏偏,党中央只给了他们三天的时间。这三天,他们不仅要前进到泸定桥边,还要攻占这里,困难可想而知。
而对于刘文辉来讲,防守泸定桥却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任务。他手下的川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数量多,武器也多,只要在泸定桥头建立稳固阵地,就够红军头疼的。
而且,泸定桥这种铁索桥十分脆弱,只要他狠下心来,将桥炸断,那么红军也就算断了前进的道路。
事实上,蒋介石对红军北上的路线,也是心中有数的,知道泸定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所以他在给刘文辉的命令中,也提到了要炸毁泸定桥。
只要刘文辉执行了这个命令,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将红军彻底困住。
但是,刘文辉的做法,却完全违背了蒋介石的意思。为了防备红军夺桥,他确实派了一部分部队去增援,而且数量还不少,有两个旅之多。
但问题是,这些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急行军状态,而是不时停下来休息,在路上磨磨蹭蹭。
以至于防守泸定桥的部队,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至于炸桥的命令,刘文辉更是置若罔闻,仅仅是派人将泸定桥上的桥板拆了一部分,铁索还完整地保留着。
红军一到,就可以很快恢复桥面,顺利通行。刘文辉的种种举措,相当于放了红军一条生路。
刘文辉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在为自己的发展考虑。
泸定桥是川康地区的交通要道,一旦被彻底破坏,固然可以困住红军,但是西康地区也就失去了和外界最重要的通道,经济发展也必然陷入停滞。
这个后果,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承担的。
那么,泸定桥有没有可能先炸断再恢复呢?从工程学角度来讲,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但问题是,对刘文辉来讲,这么做根本就不值得。
康熙年间,为了打通汉藏两地的阻塞,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了这座桥。
光是那每根长达一百多米的铁链,就重达1.6吨;全桥的重量,更是达到了40吨以上!总体的造桥成本,没有几十万两白银是下不来的。
而如果刘文辉真的把泸定桥炸了,重建的费用他找谁去要呢?难道蒋介石会管吗?这些他都不能不考虑。
另外,还有一点他不得不防。他一旦真的把红军困在了大渡河北岸,那么蒋介石的部队就可能借着“围剿”的名义,陈兵在自己的家门口。
只要他们想,随时可以冲过来接管川康地区。那刘文辉苦心经营的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相比之下,红军不过是“过路神仙”,只会和自己借道,根本不会停留,更不会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任何的威胁。
既然如此,不如放红军一条生路,给自己结一个善缘。等到日后真的情况有变,自己也能稳坐钓鱼台。
既然刘文辉给了一个机会,红军自然就会抓住。
1935年5月29日下午16时,红四团二营的22名勇士,身上携带着短枪、手榴弹和马刀,开始向桥的对面冲击。
同一时刻,红军的“炮神”赵章成闪电般射出三发炮弹,将敌人的桥头堡炸成了一片火海。
红军战士一手攀着铁链,一手拿枪,边走边向敌人还击。在己方火力的掩护下,他们很快就通过了这一百多米的距离,到达了对岸。
他们奋不顾身,用身上仅有的武器,和敌人展开了巷战。紧接着,红军的第二梯队,就拿上早已准备好的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很快,红四团的大部队便成功过桥。这之后的战斗没有悬念,敌人的守桥部队很快土崩瓦解。
一场漂亮的夺桥战斗,就此画上了句号。而红军的其他部队也很快通过了泸定桥,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前进。
飞夺泸定桥,对红军来讲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而对于刘文辉来讲,则更像是一张“投名状”,是他伸向共产党一方的橄榄枝。
实际上,他之所以会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同盟关系”。其实早在长征之前,刘文辉就已经和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有所接触了。
他的政治顾问刘愿庵、秘书长李静轩,就都是共产党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刘文辉的思想早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相当反感。
红军飞夺泸定桥后,刘文辉和共产党人的接触也更加频繁了起来,思想变化也更加明显。
1938年,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就在另一位川军领袖刘湘带兵出川、但却因胃病去世的同时,刘文辉这里却迎来了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多个重量级的共产党员。
大家会晤之后,对支持抗战、反对蒋介石独裁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一致。
而同一时期,蒋介石却将手伸向四川。他任命自己的亲信张群为四川省主席,并且强行排挤四川的地方实力派。
刘文辉遂联系邓锡侯,与之一同反蒋。在外敌当前时,蒋介石仍然想要在四川搞“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确实是不得人心。
结果在一众川军将领的反对下,张群入川的事最终未能实现。不过,双方的关系也因为这么一闹,变得更加紧张了。
1941年3月,中央南方局华岗再次会晤刘文辉。华岗对刘文辉讲述了我党的抗战路线和总体方针,再次赢得了刘文辉的赞许。
这次会晤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刘文辉思想的转变却至关重要。
共产党人和蒋介石,一方彬彬有礼,一方强凶霸道,我们可以想象,刘文辉的内心,到底会支持谁。
1942年2月,刘文辉又见到了我党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我们的总理周恩来。
他们的会晤,在民族资本家吴晋航的公馆里举行。双方见面后气氛十分友好,谈话也很投机。
周总理肯定了刘文辉的立场,并表明了自己愿意加强合作的态度。末了,双方还约定了联系方式。
从此后,刘文辉就开始全面配合我党我军的行动了。此后不久,刘文辉的私人顾问、同样也是共产党人的王少春,便在四川设立了秘密电台。
如果说,飞夺泸定桥只是刘文辉给自己留的“后路”的话,那么现在的他,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
1944年,刘文辉加入了中国民主联盟,开始推进四川的民主运动。
而蒋介石察觉他情况不对,竟然策划让军统特务去刺杀他。
此事后来因为我党情报工作的介入而失败,而刘文辉此后,也在心中与蒋介石彻底决裂。
时间很快进入到了解放战争,刘文辉一直在我党地下人员的协助下,继续推进民主工作,同时防止蒋介石控制川康地区。
经过了三年的苦苦等待,解放军即将胜利的消息终于传来了。
1949年4月,刘文辉再次找到邓锡侯,商谈川康地区起义事宜。8月份,他向周总理发报,汇报了起义的准备事宜。
周总理则指示:
“解放军即将西进,望你们积极配合,随时准备起义。但是起义要看时机,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宣告解放。
蒋介石立刻在成都召开会议,说是要给将领们打气,但实际上却是准备逮捕他们。
刘文辉察觉事情不对,于是立刻逃离了成都,接着便在12月9日正式起义。
而他的行动,也让蒋介石“决战川西”的梦想彻底破灭。此时,距离当年的飞夺泸定桥,已经过去了14年。
刘文辉的哥哥刘文彩是著名的大地主,贪财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但刘文辉却是个开明的人,在我党思想的影响下,他将自己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那么自然,党和人民给他的礼遇也不一般。正如前文所说,刘文辉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在担任林业部长期间,他也是经常实地考察,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从这种情况看来,飞夺泸定桥确实是他留下的一条“后路”。
只不过这条后路不仅能给他带来荣誉,更带给了他思想上的改变,让他从一个军阀变成了一个称职的国家干部。
思想工作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党史纵横》2013年第4期43-46,共4页中共引导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
《红岩春秋》2022年第1期13-17,共5页周恩来对刘文辉的团结教育和关怀
百度百科:刘文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