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信息:28岁男生

指导老师:齐敏老师及督导团队

概况:他与父母的亲情十分淡漠,连去年父亲的离世他也没有情绪波动,只是说:“管我什么事”。母亲觉得自己白白付出了这么多年,而孩子却是觉得父母从未爱过自己。

经过指导后,亲子之间冰释前嫌,明白了彼此之间的委屈,以及正确表达爱与关心的方式;孩子主动担起生活的责任,情绪也稳定了下来。

我真是没想到,儿子能这么混账!

从小到大,他就没让人省心过:

上学是时候成绩倒数、还经常打架惹事;

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他又没有工作躺平三年;

最后说要创业,借了亲戚家5万,结果全赔进去了;

就连去年他爸爸去世,孩子也是不耐烦的板着脸,一滴眼泪都没掉!

你们说,这孩子是不是来找我报仇的!

我的头发也熬白了,眼泪也熬干了,本来想着都认命了;

偶然间看到九州金榜家庭教育,我就打了电话过去问问是不是没有像我家这么白眼狼的孩子了;

却没想到,那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我和我儿子的人生!

如今的生活,我简直想也没想过;

儿子会主动和我道歉,还会在我累的时候给我捶背、揉腿;

看着儿子在职场混得如鱼得水,回到家又对我体贴孝顺,别提多幸福了。



(家长为齐敏老师赠送锦旗)

01

我清楚记得儿子小时候抱着我哭的样子。

那时候为了赚钱,每周只能回家匆匆待上一天,看着他常常嚎啕大哭,我也没有办法。

却没想到,齐老师说,这是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源头。

后来他上学后,成绩不好,经常骂他、揍他。

教育孩子不都是不听话就挨打嘛,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谁知道到了儿子这里就这么脆弱......

他大学毕业了又一事无成,我天天看他跟别人家的孩子简直没法比;

后来在我和他爸的催促下借钱开了健身房;

当时他信誓旦旦地说,跟别人打工没出息,这次能赚大钱!

最后陪得啥也不剩,还把亲戚们都闹僵了。

他爸气的得了脑出血,在医院没撑多久就抛我们走了。

我看着冷漠无情的儿子,恨不得赶紧跟老头子一起走了!



齐敏老师说,儿子之所以对父亲的去世表现得烦躁、冷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从未得到过爱。

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感到非常挫败,得到的也只有批评和打压;

父亲的去世更是压垮了他,他一方面觉得终于没有高期望再赋予自己,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自责害了父亲;

才会陷入情绪之中,以此来逃避现实保护自己。

02

齐老师还从专业的角度为孩子做了分析:

孩子早期的成长经历对其人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婴幼儿时期,母亲长期缺位、父亲情感冷漠,使得小富未能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稳定且温暖的早期依恋是个体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础;



而小富在关键的成长阶段缺失这种情感联结,导致他对人际关系始终抱有怀疑和恐惧,逐渐封闭自己的情感世界。

进入中学后,学业上的挫败感与父母长期的忽视,进一步加剧了小富的低自尊和自我否定。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是个体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

而小富在这个阶段不仅未能获得来自家庭的认可,反而频繁遭受批评和指责;

这使得他难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陷入 “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的思维定式,从而变得孤僻内向。



成年后的职业挫折,成为了压垮小富的 “最后一根稻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往往源于对 “追求优越” 的渴望;

当小富在努力追求梦想却遭遇失败时,过往积累的负面情绪和自我怀疑彻底爆发,导致他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而与表姐的金钱纠纷以及借贷行为,本质上是小富在情感缺失状态下寻求 “控制感” 和 “存在感” 的极端表现。

当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情感支持和价值认可时,试图通过掌控金钱、威胁他人等方式填补内心的空洞。

父亲去世后小富冷漠的反应,更是他情感封闭的极端体现 —— 长期压抑的愤怒和失望,使他对亲情产生了彻底的疏离和否定。

这种情感隔离,既是对过往创伤的防御,也是他在绝望中与世界对抗的方式。



03

齐老师说:“孩子是因我们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不单纯是为我们而来。他们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父母要做的是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并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独立,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从这以后,我跟着齐老师的指导不再经常以命令的语气跟儿子说话,而是尊重儿子的想法,用温和的语气与他商量。

经过几次沟通之后,儿子突然问我:

“你最近为什么对我的态度变了,你不强迫我,我不同意你居然也答应,以前你不是这样的。”

趁这个机会,我认真地跟儿子道了歉说:

“对不起儿子,以前是妈妈错了,害了你,以后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爸爸的离世也是病根突发,不是你的错。”

儿子没有说话,只是从这次以后,他对家里的态度的确改变许多,我们之间再也没有了冲突。

齐敏老师说:“如果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我,那她就会下意识地控制孩子,在孩子身上找回这部分地“自我”。

自己喜欢什么,便要求孩子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便硬塞给孩子什么。

这种以‘爱孩子’为名的偏执,就是控制;

所以,要将自己的灵魂从孩子身上抽离出来。”



听了老师的话,我开始不再过多地关注儿子,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

以前我几乎每天都会唠叨儿子,现在我不再说负面语言,而是不断夸赞他。

慢慢地,我发现我的生活变得更充实了,儿子与我的话也更多了,有时他还会向我分享他的生活。

齐敏老师说:“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是不允许负面情绪的流动。似乎只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才能被称之为是一个好孩子。

可无论是哪种情绪出现,都是很正常的,限制负面情绪流动反而容易导致更大的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在把儿子往“优秀”的方向养,完全忽略了儿子是普通人,也有情绪。

慢慢地,我开始接纳儿子的情绪,我放弃了与儿子的对抗,在儿子向我发脾气的时候,我也会尽力安抚他。

现在儿子可以肆无忌惮在我面前发泄情绪,诉说自己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不如意。

一次儿子跟我说:“妈,我现在觉得在你面前非常的舒服,我很放松。”

儿子的话让我心中充满暖意。

04

不到三个月,我和儿子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以前觉得人生很绝望,日子苦得过不下去;

现在,我学会了感受幸福,传递幸福。

不再一看见儿子就是烦躁失望,因为即便儿子一无所有,他也是我最爱的人、最优秀的人。

儿子也不再常常发脾气,对我爱答不理了;

他变得情绪稳定,有自信心了。

他不仅主动走出去找工作,还说以后要赚钱回报我。



经历了这些我终于明白,精力有限让无数家长们只能暂时顾工作,这份无奈,成了亲子关系中难以言说的隐痛。

董卿说过:“世间一切,都是遇见,而父母与子女的遇见,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

”年轻人对父母的“厌恨”,从来不是单纯的厌恶,而是爱而不得的失望、求而不得的无奈,以及角色转换后的情感拉扯。”

只有放下指责,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让这份爱不再沉重,让亲子关系回归温暖与理解的本质。

血浓于水的亲情,值得我们用更多耐心去经营。



父母如果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

而孩子在面对情感困境时,往往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正面的鼓励。

对于成年人来说,虽然已步入社会,但内心的情感创伤依旧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可以有效帮助走出困境,重建自信与社交能力。

点个关注,一起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