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雨薇 本报记者 刘大泳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征程中,同江市积极汲取各地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在阵地建设、队伍打造、活动开展等方面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同江特色的文明实践之路,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打造家门口的“精神加油站”
同江市秉持“阵地强基、服务惠民”的理念,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通过整合市域资源,盘活闲置公共空间,精心构建起市乡村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1+12+N”文明实践服务网络,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精神加油站”。
在阵地打造上,注重功能优化与特色塑造。以同江市兴华街道繁华社区为例,不仅设有科普室、图书阅览室、道德讲堂等基础功能室,还结合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的特点,增设了棋牌娱乐室、舞蹈活动室;针对青少年群体,打造了创意手工坊、书法绘画室等。同时,为确保阵地长效运行,同江市参照先进地区经验,组织开展实践所站“一所一景”“一站一品”建设工作,围绕阵地便利性、队伍多元性、活动创新性、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进行综合考评。有效激励各实践阵地从“有场地”向“优服务”、从“挂牌子”向“创品牌”转变,以多元功能回应群众期盼,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服务民生。
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主力军
文明实践,关键在人。同江市通过“专业培训+实践淬炼”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文明实践主力军。
年轻的文明实践员赵亚丹刚到社区时,面对复杂的社情和群众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她积极向老同志学习,在参与调解邻里纠纷、协助推进小区改造项目中不断锤炼工作本领。同时,她利用自己的电商知识,帮助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将具有同江特色的糖蒜、蜂蜜等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此外,她还发起了“彩墨映巷”文明实践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彩绘墙体、兴趣培养等活动,为街巷注入了新活力。
在同江市,像赵亚丹这样的文明实践员活跃在各个基层角落。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温暖民心,让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同江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传播文明、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
走深服务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同江市聚焦群众所思所盼,以文明实践服务为基本形式,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紧扣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文化文艺三大板块,推动文明新风融入城乡肌理。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1000场,参与志愿者达2万余名,惠及群众超5万人次,文明理念逐步从“入眼入耳”走向“入脑入心”。
理论宣讲方面,同江市注重“乡土味”与创新性。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宣讲员用赫哲语和汉语双语结合的方式,以说唱、故事分享等形式,向村民解读党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将“大道理”化为“家常话”,让群众听得懂、乐意听。乐业镇东风村深入挖掘同江本地的知青历史文化,以主题宣讲、情景再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宣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移风易俗工作中,同江市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同江镇永胜村举办“新式婚礼”,通过喜事新办、简办,展现文明婚丧嫁娶、勤俭节约新风尚,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在各乡镇,利用乡村大舞台开展文艺汇演,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小品、快板、歌曲等节目中,用文艺的形式传播新理念,弘扬时代新风。
文化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激活传统魅力。在春节期间,举办“民俗文化节”,组织写春联、扭秧歌等活动,让群众感受浓浓的年味;在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期间,开展传统体育竞技、歌舞表演、鱼皮技艺展示等活动,传承和弘扬赫哲族文化;在社区文化广场,定期举办“百姓大舞台”活动,让群众走上舞台,展示才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从乡村实践站的技能培训课堂到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从田间地头的助农服务到校园里的文明倡导,新时代文明实践已深深融入同江这座城市的肌理。在这里,文明不仅是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活动、文化墙上的道德标语,更是群众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社会和谐发展的蓬勃动力,是同江不断前行、焕发新活力的精神密码。同江市将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探索创新,让文明之花在同江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