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编发过类似的一篇图文,前日再次路过这里,不禁又勾起了许多三十多年前的回忆。
曾经的青岛火车站西侧,费县路、广州路等几条马路交汇处的地方,有一排非常有特色小饭店,就是这些饭店,在距离不太长的街面,形成了西镇有名的美食街,虽然已消失多年,却依然在许多老青岛人的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费县路与广州路交界的太和饭庄、清新饭店(王挺摄影)
由费县路、东平路、朝城路、广州路合围的一组里院建筑,饭店主要集中在广州路,以及费县路和东平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以及邻近火车站与前海景区的旅游资源,一些小饭店应运而生,由于店家明码标价、货真价实、盘大量足、服务热情,生意很快火了起来,连本市的许多市民也闻名纷至沓来。
尝到甜头的店主很快带动起了周边饭店的陆续开业,很多年里,这里的多家小饭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火车站周边的餐饮聚集地和一道别样的风景。虽然临近火车站,每家的生意也都很不错,但真没听到谁家载客的,也很少看到谁家在门口拉客的。
费县路与广州路交界的太和饭庄一角,右转就是红叶饭店。(网友“照亮天下”提供)
对于我而言,认识这些饭店,是从当年的小公共说起,对于这里也是有着一份特殊而又难忘的记忆。1990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帮着同学在车上卖票,跑的是5路线,那时好像成了一种常规,到了中午吃饭的点,线上的很多车一般都会聚到广州路和费县路三角地的那一排饭店去吃饭,不光是2路、5路,还有25路的也大多过来吃。
那时火车站还没有改造,站前广场乱糟糟的,拉客的、拉宾馆的,南侧的大厕所还在,第五公园已经不象个样子了。广州路周围基本停满了小公共,其实也没有特别固定的点,哪家有空座就去哪家。时间一长,各家店里也都混了个眼熟。
广州路与东平路口的鸿运饭店一角,左侧的广州路上可以看到楼外楼饭店。(邱庚亮摄影)
现在仍会清晰地记得清新、红叶、太和、美点、补天、鸿运、楼外楼等饭店的名字。相比来说,去红叶和清新的次数能稍多一些,那时为了赶紧吃完跑出趟数来,所以和司机中午一般点菜就点上的快一点的,酸辣土豆丝、木须蛋或是炒个青菜,直接上米饭。如果到了晚上饭点,看看基本能跑出来,就会多点个干炸里脊或是鱼香肉丝,记得他家的炒海杂拌很不错,还有炸鼓眼鱼,把鱼皮剥掉,蘸着鸡蛋液炸,色香味俱佳,至今回味不忘。其实,其他几家饭店的味道都不错,如果拿到今天,我感觉比那些所谓的网红苍蝇馆子都强。
这几家饭店面积都不大,除了记住了哪家哪个菜炒得好,难忘的还有饭店后面那个老里院里脏脏的公厕。每家店的灶堂旁都会留个后门,以供食客方便之用,出了后门就是内院,一处小公厕出现在眼前。那时,这一组里院里只有这一个小公厕,不用说居住的人了,单说这十几家小饭店的客人,这里的卫生就可想而知了。
2006年,广州路与费县路交界南侧的两家香辣鸡架。(王森摄影)
2006年,广州路与费县路交界南侧的香辣鸡架。(吴正中摄影)
广州路上,费县路与单县路这一方,照片中,双兴,如意,两家著名的香辣鸡架就在这里起家,当年广州路上做辣鸡架的餐馆有四、五家,不过那时我们还真没去吃过,也没什么印象,如今反倒成了西镇的一个代名词了。
看到近些年所谓的西镇美食推荐,香辣鸡架、臭豆腐、电烤肉等,说实话真是有些倒退了。想当年,不用说共和楼、玉泉春,就是广州路这一片小饭店,就足以撑起西镇美食的门面。那时的西镇美食真不用费心去想,好吃的饭店就是多。好像没多久,寿张路上的顺喜也有了,比管炒肉片、炸五花肉成了他家的招牌菜,虽然地方有点偏,但肉香不怕巷子深。
费县路与滋阳路口,是西镇有名的玉泉春饭店,那时的玉泉春已被合并到了共和楼饭店,偶尔会去那里哈上碗散啤。后来这里也随着城市的改造而消失,它的东侧不远处,就是那排难忘的小饭店。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因为搬家的缘故,离着西镇愈来愈远,2000年后就很少去了。
岁月匆匆,转眼已是巨变,青岛日益繁荣的当下,曾经盛极一时的小公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着2007年西镇大规模拆迁改造,许多我们熟悉的老街、老店消失了,共和楼、玉泉春......,还有费县路和广州路、东平路合围的这一片小饭店。
时光荏苒,城市的变是日新月异。望着眼前的一幢幢新建筑,总在回想着这里曾经的景象。三十多年前,进出于这里的各家饭店,过往的那段记忆依然未曾淡去。三十多年后,曾经的那些店家们,不知你们是否安好。
曾经的那段记忆,时常会浮现于脑海,相信不少老青岛人的记忆中也会如此。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