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宣告成立,这是复旦大学新工科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这一创新学院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班底,整合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密码学院、网络安全学院,进一步纳入大数据研究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AI³)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等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致力打造全球一流的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
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日前公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全球排名第39,相较3年前跃升32位,中国内地排名第5。
从历史基因看,复旦计算机学科创建于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期,造就了1956年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1975年复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亦是中国首批独立建计算机科学系的高校。
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毋庸讳言,与国内其他工科强校相比,复旦计算机学科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而今“蛰伏”之后再出发。解放日报记者试图探寻这一学科复兴背后的深层逻辑。
【师资“画像”】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位于江湾校区二号交叉楼,楼如其名,复旦计算机学科的肇始正得益于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的交叉。复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结合生产、联系实际,支持数学系教师参与研制719计算机,支持筹建计算机科学系。
一直以来,在国内头部高校中,复旦计算机学科师资规模都不算大。“我们的师资‘画像’比较稳定。”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执行院长杨珉告诉解放日报记者,科研人员倾向于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突破性、原创性研究。这一科研文化又与育人息息相关,对于未知的重要问题,他们同样倡导学生敢于猜想和探索,从而滋养出师生共创、共同成长的一种模式。
学院教师在授课
学科排名的背后,从来都不是短期行为,它折射的是人才观。学院多年来推行代表作制度,尊重学术自由,不希望教师被考核指标所束缚。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产业界往往“春江水暖鸭先知”,并催生出很多新的需求,同时也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出题”。学院从早年间就不要求专业硕士发论文而是倡导扎实做好系统,同时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化培养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23届博士毕业生潘旭东,率先揭示多种AI大模型的重大安全风险,得到OpenAI、谷歌、百度等国内外AI龙头企业高度关注。他负责研发复旦白泽大模型靶向安全测评与防护体系,相关技术产业化应用于百度、阿里和华为等头部国产大模型厂商。
2023届博士毕业生潘旭东如今是学院副研究员
【技术迭代下,如何培养学生】
“我们现在考虑更多的是,这种学科排名是否还能继续作为科研风向标?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此再思考。”杨珉说。
中国学术力量想要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关键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为整个领域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既要允许一部分人心无旁骛地自由探索,也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技术痛点,开展有组织科研。这时,排名和指标体系就变得没那么重要。
纵观20多年数字化浪潮下,技术不断迭代,计算机学科该如何培养学生?“这必然要求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我们要应对这种变化,为学生提供革命性工具。”杨珉说。
2023年6月上线的复旦大学CFFF智算平台,是一个超常规的“算力基建”,也是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至今,已涌现出一批由计算机学院教授牵头、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如多元协同的视觉计算理论体系,以及伏羲天气预报大模型和MOSS基座大模型等。
2024届博士毕业生孙天祥,是国内首个类ChatGPT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的主要研究人员。他还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被引用4200余次。
这学期,复旦大学首批建设的110余门AI课程将完成首轮开课。学院承担了超过60%的教学任务。
在数智化趋势下,一个拔尖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对于那些术业有专攻,又对AI有兴趣的学生,AI课程提供了一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体系,而这些学生未来将是AI+的创新主体。
【淡化绩点,突出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曾在多个场合说过,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新成立的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有何筹谋?
“现在大家一提到人工智能,更多指的是狭义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从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维度看,广义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计算机系统,大模型只是其核心算法,往下是支撑算法的算力基础设施,往上是算法的各种应用场景。”杨珉说。
因此,在未来的复旦计算机学科版图中,从科研布局到学生培养,都将统一于用系统观为AI+提供核心能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给学院的工作思路带来很大启发。
“过去,我们更多是从论文中找方向、通过国际会议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现在借助国内IT和互联网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我们有了比国际同行更多的与产业密切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我们可以直接从产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产出有价值的成果。”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彭鑫说。
学生在中国电信实践参访
学院正在谋划的本研融通改革将大力推行三种开放式培养模式,即国际化、产学合作和学科交叉融合,同时通过科创竞赛和开源贡献提升专业能力培养能级。这两天,阿里和华为分别来学院谈合作,主题就是人才培养。
“以前对学生的评价,绩点占了很大比例,结果都在忙着卷绩点。接下来的本研融通改革将淡化绩点,突出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彭鑫说,在交叉融合的研究和实践中,学生是否表现出专业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
学生在商汤实践参访
借着复旦本研融通改革和新工科建设契机,学院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设置课程,不“因人设课”,而是“为课找人”。至今,已梳理100多门课程,初步确定29门课程停开,同时增开24门符合技术发展潮流和产业急需的课程。
从本研贯通到本研融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贯通是分段培养,而融通是整体规划,这意味着本科生从入学开始就按照博士或硕士进行长周期和系统性的培养。
站在新起点,未来复旦计算机学科是否会迎来更快增长,我们翘首以待。
原标题:《复旦计算机学科QS全球排名39,涌现一批大模型|学科增长点助推先导产业》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黄海华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