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正式将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旨在加强文献遗产的保护,促进文献遗产的普遍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它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
此次“上新”,我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已增至18项。
编钟“自带”音乐教材,展现中国千年智慧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此次世界记忆名录“上新”的项目之一。编钟是独属于中国的打击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有着多个之最,比如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等等。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另一个“身份”——打击乐的音乐教科书。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
“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在曾侯乙编钟上共发现的3755个铭文,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公元前5世纪长篇系统音乐理论文献,记录了“一钟双音”等中国先秦乐律体系。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向记者介绍,“一钟双音”使得曾侯乙编钟一共可以发出至少128个乐音,这128个乐音在中音区的部分是十二律俱全的。
因此在全世界的乐器当中,曾侯乙编钟是最早记录十二律的乐器。
曾侯乙编钟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仅在1978年、1985年和1997年演奏过三次。
集造型美学、铸造技术和完整音律记录为一体的曾侯乙编钟,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先秦乐律学水平的认知,也让世界聆听到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碑碣汇集中国多元历史文化信息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495年),是中国禅宗祖庭,也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
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总计499通。这些跨越一千多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珍贵石刻历史文献,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是研究中国佛教史、武术史和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少林寺碑碣
跨越千年,少林寺碑碣既见证了少林寺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与周边邻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侧记。
少林寺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谭必勇表示,元明时期有大量的日本僧人来少林寺学禅、学法,说明当时少林文化对于东亚文化圈的吸引力,这一点在碑刻中体现非常明显。
少林寺碑碣(566—1990)汇集了中国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既是对少林寺历史文化的国际认可,也展现了对文献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座石碑跨越山海,见证“海丝”人文交往
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是一块刻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的石碑。
1911年,英国工程师在斯里兰卡西南海岸加勒市的涵洞中发现了它,其碑身的文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见证。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保存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鉴定,《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最初刻制于南京龙江宝船厂,郑和第3次远航时把它带到了锡兰山,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
这是全球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的石碑,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戚振宏介绍,这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让中国和斯里兰卡人民重温起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了解到友好合作是中国对外交往始终不变的底色,和平、和睦、和谐,始终是中国追求的理念。
中国三项文献遗产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