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江中游的苍翠林海间,黄楮林温泉宛若一块遗落的碧玉,镶嵌于闽江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绿水青山之间。百川涧石间汩汩流淌的碳酸氢钠泉,蒸腾起如纱似雾的水烟,与数百年黄楮古木的清香交织成独特生态画卷。这片曾以“天人合一”理念惊艳世人的森林温泉,虽因自然灾害与管理困局而暂失光彩,却在法治之光的映照下,悄然孕育着生态经济复苏的转机。

生态瑰宝:昔日“福汤”润青山




作为福建省首个森林温泉开发项目,黄楮林温泉景区自2005年起便承载着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探索。其碳酸氢钠泉水质位列世界顶级,润泽万顷林海的负氧离子含量形成天然康养矩阵,凭借“美人汤”的独特优势,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绝佳载体。景区鼎盛时,温泉养生、森林旅游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游人在悬瀑碧潭间沐泉观云,于林荫栈道上听风辨鸟,生动诠释了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路径,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明珠蒙尘:资源闲置待春雷




然而,因自然灾害叠加管理失位,这颗“生态碧玉”逐渐褪去华光,基础设施破败、游客锐减,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几近湮灭。早在2021年,闽清县委、县旅游指挥部就开始启动景区盘活计划,但因专项收储资金不足、疫情影响及资产定价争议,项目推进受阻。福州黄楮林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要求闽清县雄江镇人民政府全额补偿其在黄楮林温泉景区的管网系统、温泉设施、生态步道等资产投入;而闽清县雄江镇人民政府认为该诉求缺乏客观依据,双方就收储价格等问题僵持不下,导致生态资源长期闲置。黄楮林温泉的存续问题,不仅关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更成为检验闽清生态文旅品牌能否破局重生的关键一役。


司法破局:“大调解”格局解纠纷




面对纠纷,闽清法院作为属地法院以“生态守护者”的担当主动破题,依托黄楮林法官工作室,构建“府院联动、专业赋能、法治闭环”的立体调解机制。在县委统筹部署下,闽清法院组建“闽之福·清之秀”生态调解队,联合行政纠纷管辖法院闽侯法院、雄江镇政府,以诉前调解为突破口,“法治+协商”双轨并进,为闽清县政府对温泉景区产权收储风险点和准备工作提供专业意见,推动纠纷双方从对立走向共识。针对补偿标准核心争议,闽清法院建议通过引入三家权威机构背靠背评估、取均值定价的科学模式破解补偿标准僵局,为同类生态经济纠纷处理树立“闽清样板”。为消除企业“资金落空”顾虑,闽清法院提出“司法确认+生态修复”联动机制,通过司法文书固化调解方案,既为后续资产盘活提供法律保障,又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权威依据。这一诉前调解的破冰之举,不仅依托“跨区域协同、跨部门论证、跨领域评估”机制破解定价难题,更以司法确认构建起“调解-确权-履约-修复”的法治闭环,为县域生态资源纠纷化解打造出可复制的“前端介入、中端规范、后端保障”的全周期解纷范式。


法治为笔:续写生态经济新篇章




在闽清法院的提前介入调解下,该收储行为引发的行政补偿纠纷由福州黄楮林景区开发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7日向闽侯法院提起诉讼。2024年6月27日,闽侯法院出具行政调解书,以闽清县雄江镇人民政府向福州黄楮林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支付经过科学评估核定的补偿款项,同时解除景区开发合同的双赢结果调解结案。随着调解书的法律效力落地,一场更具深意的生态实践画卷正在铺展。闽清法院已组建“生态司法服务团”,将提前介入后续执行环节,系统性开展全链条护航行动:第一步,针对景区关停期间的自然修复,建议引入生态监测无人机开展定期“生态审计”;在此基础上,联合环保部门启动环境评估,在调解书框架内增设“生态修复补偿条款”,确保景区修缮严守生态底线;‌同时‌,开辟绿色通道为历史遗留的矿权确权、用地审批等难题提供“法律体检”;最后,主动为政府后续发包提供法律咨询,引导引入绿色资本与专业运营团队,推动生态资源向高品质文旅产品转化。这些司法“预服务”举措,如同为即将重启的生态经济引擎加注法治润滑剂,让“福汤”涌流与林涛起伏的韵律,终将再度谱写生态富民的新乐章。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从争议调解到生态修复,从资源盘活到品牌重塑,司法力量始终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在闽清法院构建的“诉前调解-协议确认-执行护航”全链条司法保障体系下,黄楮林温泉正站在生态价值重塑的起跑线上,打造闽清生态文旅新地标。当法治力量与自然伟力共同滋养这片土地,这座藏于深山的生态宝库,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叙事。


供稿 |董嘉靖

编辑 |陈 雅

核稿 |季台赠

审核 |林燕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