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新华社武汉4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喻珮
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随州曾侯乙编钟文献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曾侯乙编钟最早一批的发掘者,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冯光生感慨万千:“曾侯乙编钟这部公元前五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遗产,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精神之光。”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因其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早已名扬海外。时隔47年后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得益于国际学术界对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的持续研究。特别是3755字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老子、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相继登场,群星闪耀。“曾侯乙编钟是‘轴心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峰,是建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翔说。
早在1957年,河南信阳的一座楚墓就发现了13枚青铜编钟,当时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一钟一音”。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黄翔鹏在内的音乐文物专家先后赴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对中国各地出土的编钟进行研究,并首次提出了“一钟双音”的初探。
“直到曾侯乙编钟出土,中国先秦乐钟的‘一钟双音’才被世人普遍认可。”冯光生仍记忆犹新,当时看到曾侯乙编钟,黄翔鹏就断言,每件钟上都可以找到两个不同的音,而且每件钟上每个音的敲击点还刻有铭文,这个铭文恰恰与所发出的音相吻合。
此后的40多年中,在今越过湖北随州、枣阳两座城市的“随枣走廊”一带,考古工作者接续发现两周时期的曾国墓葬近千座,时间跨度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考古发现,在有名字的12座曾侯墓中,编钟几乎成为曾侯家族陪葬的“标配”。
在这处跨越六七百年的“礼乐长廊”中,至今已出土12套269件编钟,是中国出土编钟时代跨度最久、数量最多、音律最齐全的一座“地下宝库”。其中包括比曾侯乙编钟早约500年的叶家山曾侯犺5件编钟,以及具有“正五声”的郭家庙10件编钮钟等。而埋葬于战国早期的拥有一钟双音、可旋宫转调的65件曾侯乙编钟,无疑是集大成者。
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来到随州市曾都区城西,曾侯乙墓静静躺在擂鼓墩古墓群的一处坡岗上。在原址保护的墓葬区,俯瞰深达13米的墓坑,东、中、西、北四室的椁室清晰可辨,令人遥想着深埋地下的曾侯乙编钟渐渐显露,并悉数安全出椁的恢宏场面。
当年20岁出头、学音乐的冯光生第一次来到考古工地上。水落钟出,他和现场考古发掘人员惊讶地发现,编钟保存得出乎意料的完好: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公斤,钟架上的挂件重2755公斤。这套青铜编钟,经历2400多年竟屹立不倒。
更令人称奇的是,同时出土的罕见音乐文物中,还包括编磬、琴、瑟、排箫、竹篪等共九种125件乐器。编钟巍峨的“曲悬”架式,与编磬三面悬挂,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让今人耳闻目睹到至战国早期依然辉煌的两周礼乐文明。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的一两个月里,从中国各地闻讯而来的青铜器、古文字、音乐等各方面专家云集随州,开展研究。“从甫一出土,这件稀世文物就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进入研究者和公众的视野,当时所有的实物和文字资料都对专家们开放。”冯光生说。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原件出土后的首场音乐会在随州一座礼堂里举行。熟悉的旋律《东方红》缓缓奏响,却由沉睡了千年的编钟来演奏,奇妙非凡,现场掌声雷动。这一来自孔子时代的中国声音,第一次震惊世界。
位于武汉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接待了超过500万人次的中外观众,高峰时段,一天有3万多人参观曾侯乙编钟。陈列于高4米、面积100平方米的大型文物展柜中,参观者可绕展柜一圈或从展厅二层俯瞰,从不同角度观赏曾侯乙编钟的细节之处——清晰可见的铭文、刻画入微的纹饰、栩栩如生的武士、黑漆红彩的横梁……历史仿佛在这一刻“活”起来。
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负一层的演奏厅,与曾侯乙编钟音色几乎一样的编钟复制件在这里奏响,与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等乐器共同演奏《二十八宿图》《楚商》《竹枝词》《金殿乐》《梁祝》《欢乐颂》等中外名曲,场场爆满。
40多年间,成功复制的编钟以展览、展演等多种艺术交流形式,多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符号。致力于推动申报工作的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说明曾侯乙编钟对世界的贡献获得了国际共识,或许未来它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