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纸文件搅动智能驾驶行业。在闭门会议纪要曝光后,这场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监管”的政策风暴浮出水面: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术语、封杀用户公测、限制OTA升级频率……政策直指车企长期存在的夸大宣传、技术冒进与责任模糊乱象。
这场整顿背后,既有小米SU7高速失控致3人殒命的惨痛教训,也有消费者对“全民智驾”幻象的觉醒。当车企将用户视为“免费测试员”、用“期货式营销”收割市场时,监管的“安全绳”终于勒紧。
从“技术狂欢”到“安全失控”
过去两年,智能驾驶成为车企营销的核心战场。从“零接管直播测试”到“无图开城大战”,激进宣传与功能滥用屡见不鲜。某新势力品牌曾宣称“高速NOA无需接管”,却在用户实测中多次误判障碍物;另一车企在发布会上演示“车内睡觉”“脱手吃泡面”场景,将危险行为包装为技术突破。
麦肯锡《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62%的消费者误认为L2级辅助驾驶“可完全接管车辆”,某品牌车主开启智驾后脱手看视频导致追尾事故;更有车企组织万人公测团,因系统未识别施工围挡酿成伤亡。事故发生后,车企常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为由推责,用户维权困难。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全民智驾不是全民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必须敬畏生命。”
给“狂奔的智驾”系上安全带
根据工信部4月16日闭门会议纪要及《通知》要求,新规从三大维度重塑行业规则。
宣传层面,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术语,统一为“组合辅助驾驶”;禁止展示驾驶员脱手画面(若必须呈现,警示标识占比需超90%);功能命名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改用“记忆泊车”等中性表述。
技术层面,强制安装人脸识别、座椅压力传感器,脱手超60秒需说明合理性;禁止申报座椅平躺、远程遥控等高风险功能,已有功能需召回整改;LCC、NOA等系统需提交包含人员、地点、避碰测试的完整报告。
责任层面,OTA升级每年限4次,紧急升级需按召回流程审批;车企若虚假宣传,最高处广告费10倍罚款;事故后需公开系统决策数据,配合监管部门追溯责任。
清华大学邓志东教授强调:“2025年是L3级认证元年,但初期功能仅限晴天高速公路等极窄场景,车企需在安全冗余与成本间平衡。”
网传会议纪要截图
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动驾驶的研究人员表示,严格意义上说,“接管”一词属于L3级自动驾驶的定义范畴,而L2级仍属于辅助驾驶,车企将“接管”这一术语与L2级技术挂钩,容易误导消费者对技术实际能力的认知,甚至可能让消费者对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产生过度信任,从而忽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合规成本飙升,市场格局重构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迅速引发了行业震动。头部车企如华为、小鹏、比亚迪首当其冲:
华为连夜将“城区NCA”改称“组合辅助驾驶”,并在鸿蒙智行发布会上强调“安全兜底”理念,推出用户安全培训体系。比亚迪撤回“天神之眼”宣传视频,对仰望U8“原地掉头”功能追加安全验证,单车成本增加2万元。小鹏XNGP选装包功能被阉割,计划重新引入激光雷达以应对L3认证要求。
中小车企则面临生死线,补装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缩短紧急停车响应至10秒等技术改造预计投入超5亿元,技术薄弱企业恐遭淘汰。市场格局加速分化,华为押注车路云协同,百度加速Robotaxi布局;特斯拉、小鹏推动纯视觉方案降本,但为应对L3需求重新引入激光雷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表示:“新规推动行业从‘营销内卷’转向技术竞争,淘汰‘伪自研’企业。”
消费者权益困局待解
已购车用户面临硬件回炉、软件阉割、责任真空三大难题。涉及禁用功能的车型需召回改装,单车成本或超2万元;蔚来等企业启动积分补偿预案,但集体诉讼风险仍在。
L2级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但72%的消费者误以为“自动驾驶”可完全脱手。2025年3月,一辆开启L2级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失控撞栏,暴露了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的严重错位。
消费者调研显示,76%用户要求车企公开智驾失效案例库,追溯事故前系统数据。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张翔指出:“L2级本质是辅助工具,车企过度包装导致消费者放松警惕,新规明确责任边界是必要纠偏。”
未来破局之路
尽管短期阵痛明显,但新规为行业注入长期确定性。
技术层面倒逼真L3研发,要求达到ISO 26262功能安全最高等级;政策层面《自动驾驶汽车法》草案拟2026年公示,明确L3级以上事故车企担责;市场层面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预计达2738亿元,合规车企将抢占先机。“只有系好监管的安全带,智能汽车才能踩下创新的油门。”
当车企开始用“组合辅助驾驶”替代“高阶智驾”,当消费者学会在功能开启后依然握紧方向盘,这场技术革命才能真正驶向安全未来。生命的重量,不应成为技术狂飙的代价。
本文来源:综合自网络
监制:张剑
编辑: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