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运动、走路或是上下楼梯,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很多人认为崴脚是小事,忍痛、揉一揉、红花油、手法正骨、泡药酒……殊不知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埋下隐患,导致反复崴脚、慢性疼痛、甚至关节炎。
崴脚的本质:韧带受伤了!
崴脚,就是脚扭了,医学上称之为踝关节扭伤。踝关节主要由腓骨、胫骨的下端和距骨、跟骨组成,周围包裹着韧带和肌腱。当脚向内或向外过度翻转时,韧带会被过度拉伸甚至撕裂。根据其损伤程度可分为:轻度(一级)、中度(二级)、重度(三级)。
大多数的崴脚不会造成骨折,但是往往会造成韧带的损伤,因此,崴脚后不影响走路并不代表没受伤!崴脚后轻度扭伤一般不影响正常行走,但此后过多的活动会使关节变得松弛,导致经常崴脚,其专业名称为“习惯性崴脚”。
崴脚后的4步急救法
脚崴后的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运动,不要热敷,不要泡脚,不要外涂红花油,在不明确是否骨折之前不要自行推拿!崴脚后踝关节会出现肿胀和疼痛,而血管遇热就会扩张,所以在急性期热敷会增加出血和关节肿胀。若处理不当,会加重韧带撕裂和出血肿胀。
崴脚后请记住大米(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1.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
2.冰敷(Ice):用毛巾包着冰块冷敷,每次约30分钟,间隔2~3个小时重复。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对于不太严重的韧带损伤,可以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缠绕,要注意松紧适度。
4.抬高患肢(Elevation):把受伤的脚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增加静脉回流,促进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
崴脚急性期过后,建议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逐步开始康复锻炼,恢复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力量。
1.踝泵运动——消除肿胀。以踝关节为中心,通过增加小腿肌肉的活动,从而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缓解血液淤滞状态。每次运动时,小腿肌肉收缩,挤压静脉,推动血液向上流动。
2.环转训练——提高灵活性。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下肢伸直平放于床上,保持踝关节90°,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尖360°环转,或通过脚趾进行划圈、写“米”字或写字母等活动。在进行该训练时,应以足大拇趾为导向,确保动作的协调性和流畅性。
3. 提踵训练——增加小腿肌肉爆发力。可增强小腿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分为站姿提踵、坐姿提踵。
4. 抗阻绷脚——增强踝关节跖屈。跖屈指的是将脚尖向下踩,足背远离小腿前侧。坐姿状态下,将皮筋套住脚尖部位,然后用力向下踩,完成绷脚的动作,可以帮助增强踝关节下方的肌肉,改善其稳定性和功能。
5. 抗阻勾脚——增强踝关节背伸。背伸指的是将脚尖向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将弹力带的一端固定在稳定的物体(如床脚或椅子腿)上,另一端套在患者的脚背上,患者坐在床边,用力向上勾脚,克服弹力带的阻力。通过抗阻勾脚,可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特别是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
6. 抗阻内翻——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用弹力带(阻力带)或可以调节重量的踝部负重设备,坐在椅子上,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将弹力带固定在椅子腿或其他稳定物体上,另一端套在足部外侧,使其产生向外的阻力。缓慢用力将脚向内翻转,克服弹力带的阻力。保持内翻位置2~3秒,然后缓慢恢复到起始位置。
7. 抗阻外翻——均衡踝关节肌肉力量。坐于椅上,保持患足脚尖和膝盖在一条直线上。使用弹力带,一端固定于体侧,另一端套在患足的外侧。足向外翻用力,牵拉弹力带至极限或感到轻微疼痛为止,然后放松还原。
如果经过上述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复不愈,需要进行综合评估,考虑手术治疗,否则会引起滑膜炎,甚至出现踝关节畸形。
崴脚虽常见,但科学应对才能避免后患。请牢记:急性期制动冰敷,康复期循序渐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刘威/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肖章武/审
来源: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杨沛、陈沂
一审:陈素玲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