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48

编者按

东航拒载两位自闭症青年的事件以东航的道歉暂告一段落。

但社交媒体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却愈演愈烈,非自闭症家长的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任何一个航班都有权无理由拒载自闭症人士。

而两位家长希望东航提供一个明确的拒载证明,迄今也没实现,只收到了以大理机场名义出的《未乘机证明》,原因为“机长拒载”。

为何两个自闭症家庭希望得到被拒载原因的一个准确说法这么难,为什么社交媒体上对于此事的讨论又如此的割裂?

作为一名自闭症男孩的父亲,皮皮爸在这篇文章里回应了这些问题。

先说一句,这里的“坏人”并不指丧尽天良的穷凶极恶之徒。相反,他们大部分平日里都很善良,是很好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如同你我。

但在某些场景和议题下,因为无知或偏见,或者被网络上某种情绪驱动,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向另一群他们知之甚少的陌生人泼洒恶意——即便这些陌生人毫无妨害、甚至还想和他们真诚沟通。

4月1日,两个自闭症家庭在大理机场搭乘东航MU5725次航班时,连安检都没被允许,就遭到机长拒载。舆情闹大后,我在网上看到不少上述定义的“坏人”。

今天,我想以一个自闭症男孩父亲的身份跟他们谈谈。我并不比这些“坏人”高尚,我只是有一句话不得不说:

如果东航拒载不被纠正,那么任何一个人以后遭遇歧视都将无处求告

文 | 皮皮爸

图源 | 包图网


凭什么拒载?稀里糊涂

为东航拒载辩护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两个自闭症青年很可能会影响飞行安全。

4月10日,东航服务管理部在《关于大理西安航班拒载事件的说明》中也表示,(机长)“为确保旅客安全舒适地出行,最终作出了当班航班拒载的决定”。


大理机场出具的《旅客未乘机证明》

安全大于天,这个理由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两个自闭症青年是否会危及飞行安全,不能仅仅取决于当班机长的个人判断,更不能交由网友们“赛博断案”。

在我看来,拒载合理与否,一要看机长的自由裁量权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法合规;二要看两位自闭症青年的个体能力现状,参考他们出行的历史,比如有无在公共交通工具和飞机上失控的“案底”。

先说一,机长并非专业医生,并没有通过家长提交的申报材料,就能判断出两个孩子不适合乘机的能力。

东航声称的“地面人员报告信息,如两名成年旅客候机期间行为有异常”,更像是一种缺乏实证的主观描述

试问,如果乘客仅凭扫几眼就判断机组人员“行为异常”,是否就能要求更换机组?若以此逻辑行事,航班运行岂不混乱?

机场本就是安保重地,若真有成年人行为异常到足以影响航空安全,为何地面安保和警力没有介入,反而允许他们改签其他航班?

东航的《说明》洋洋洒洒快两页A4纸,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却唯独没有援引任何一条法律法规。这是不忍心二次伤害自闭症群体,还是实在找不到法条,没奈何,才只能以地面人员的肉眼观察和机长的隔空裁定来搪塞?

就在被MU5725拒载的第二天,两个自闭症青年还成功搭乘了另外一班东航飞机。那么,究竟是第一班机长乱拒载,还是第二班机长乱载客?

认为第一个航班拒载没问题的网民,要不要投诉第二个航班不尽责?

事实上,正如《》所述,当班机长拒载的行为,既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也不符合《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旅客、行李运输条件》关于拒载的规定。

以两个自闭症青年危及航班安全为由,为东航拒载背书的论调,本意并不在于说理,而是以恐吓来争取读者的支持:“如果不拒载自闭症人群,你坐的飞机将不再安全”。

纵观人类历史,污名化、妖魔化直至非人化某些群体,以歧视和侵害他们,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套路。

恐惧比善意更能凝聚共识,对缺少逻辑训练的辩论者来说,这根棍子颇具诱惑力。只是棍子无法代替事实。

被东航拒载的两个自闭症青年,在事发前和事发后的乘机中,有过行为失控,危及航班安全的记录?

所有为拒载辩护的网民,只能假装看不到这个问题。

他们说了那么多,只是在把歧视美化成一些说得出口的大话

所以,我要说他们是“坏人”。



最残忍的,莫过于惩罚真诚

复盘东航拒载事件,最让我感慨的并不是当班机长的冷漠,而是自闭症群体遭遇体系化歧视后的无助。

我问过一家航司的朋友,类似拒载属于突发的极端事项,并不是机长一个人说了算的,只是由机长以职责行权而已,这在国家航空业是惯例。

我还注意到,整个过程中,家长当然无从得知机长、“地面人员”以及东航服务管理部究竟都有哪些人介入此事,东航也没有公开这些人的姓名,于是他们都成了无名之人

他们的每一个决策和指令,都躲藏在“中国东方航空”六个大字背后。他们伤害了不该伤害的弱势群体,看上去却没有付出应有代价,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你都不知道。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揪心,那就是这两个被拒载的青年,提前向东航申请了绿色通道。事后有不少网民和自闭症家长认为,如果他们没有申请绿色通道,直接乘机,就没这出儿风波了。

你无法反驳这个说法。

确实如此,更多自闭症家庭都是这样过的。拿我家来说,皮皮今年都13岁了,我还没有给他申请残疾证,就害怕他被列入某个名录中,以后或明或暗被歧视被伤害。

家长们能这么想,都是被现实毒打怕了,万般无奈出此下策。可是社会和政府不应该再纵容歧视和伤害,让自闭症孩子只能窝在家里,让自闭症家长只好遮遮掩掩。

换句话说,社会不能惩罚更真诚的自闭症家庭。

4月1日的东航大理西安航班,可以因为有人行为异常而拒载,却不能在看到申报后目测断定两个青年“行为异常”。

堵塞自闭症人群光明正大参与社会的渠道,浇灭他们与社会真诚沟通的努力,比航班拒载恶劣一万倍。被拒载还可以改签,心口的那团火被现实的冰雪扑灭后,就再难复燃。

关于自闭症人群乘机权利和申请优待的通道,我搜索了欧美的一些规定:

美国《航空承运人无歧视法案》明确禁止,航空公司基于身体或精神障碍(包括自闭症)歧视乘客,并要求航空公司提供合理便利,包括优先登机、允许家庭成员陪同、提供安静空间等待登机、特殊沟通支持等。

在实际操作中,自闭症乘客可以提前告知航空公司需要帮助;一些航空公司(如达美、美国航空)有专门的“特殊旅客服务”团队;机场常设有“旅行预演日”(mock travel days)帮助自闭症乘客提前熟悉流程。

欧盟《航空旅客权益条例》明确规定机场和航空公司不能因残疾(包括自闭症)拒绝乘客登机,并且后两者还要为特殊乘客免费提供辅助服务(如协助安检、登机、导航等)。

在多数欧洲机场(如伦敦希思罗、阿姆斯特丹史基浦)里,还设有“隐性残疾识别计划”(如配发向日葵识别绳),在自闭症人士申请后,以便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协助。

跟欧美国家比,中国近年来进步不少,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航这次拒载只是一次偶发事件,代表不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但任由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坐视那些洗地歧视的言论泛滥,小旋涡也会激化成大逆流。

关于东航拒载的争论中,有一种言论让我很是惊诧,那就是要求自闭症家庭必须证明孩子对航班安全不构成威胁才能上机。

请问,哪家医院能开出,敢开出这样的证明?这些网民可都是“正常人”,他们去开一份这样的证明给我们看看可否?

“第22条军规”泛滥开来的话,在机场随便逮住一个乘客,随口怀疑他不足以安全搭乘航班,让他必须出具证明,恐怕全世界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坐飞机出行了。

真正的逻辑应该是,机长拒载乘客的话,需要证明对方不适合乘机,并列举出证据和法律法规,而不是逼乘客穷举自证

非要这样逼,逼的还是自闭症群体,这样的人不是“坏人”,世上还有坏人吗?




一人被歧视,谁也不安全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认为我在诅咒那些为拒载辩护的人。我必须说明,还真不是。皮皮经郭延庆确诊10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自闭症群体的生存质量,固然需要自身的争取和奋斗,更取决于社会整体的认知水平与制度保障。

在不可知的疾病,不可控的灾变面前,没有人是孤岛。任何一个人被忽视被伤害,也是所有人的失败。两个自闭症孩子在大理机场被东航拒载,一千多万中国自闭症家庭的痛与耻,也被增厚一分

就像前文所说,我不认为东航对此事的处置和《说明》,有多负责和真诚。他们看上去更想逃离这场舆情风波,而不是与自闭症家庭共情,反思宣传口号何以在涉事航班中失效。

对自闭症家庭呢,他们看似要来了一个说法,接下来也顺利坐了几趟飞机,但对方是不是真正听到了这个群体的呼声,并能感同身受,恐怕有信心的人也不多。

在社交媒体上,凡是讨论此事的热门帖子下,都有无数条为东航辩护,继续污名化、妖魔化自闭症人群的跟帖,就差明说“非我族类,请勿乘机”了。

就仿佛,他们就不会有残疾,也没有残疾亲友,更不会生老病死,面对无常和残忍。然而真的如此吗?他们随口贬斥自闭症人群和家庭,鄙夷排斥之情满溢出屏幕,嗨是嗨了,嗨完之后,还不是要和自闭症家庭一起面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难免都会遭遇“拒载时刻”。只希望在这个时刻来临之前,更多人会体恤已经遭遇“拒载”的那些人,想想自己是否也会有同样一天。

很庆幸的是,社会主流没有站在拒载者和嘲讽者——“坏人”的那一边。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后,还有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心怀远方,奔向机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