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被誉为成都“母亲河”的锦江,曾面临严重的流域污染问题。自2017年开始,当地积极行动,统筹实施全线截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源污染管理。如今,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大幅提升,夜鹭、白头鹎等成为锦江常客。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锦江的成功,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板和缩影。

把江河湖泊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这得益于幸福河湖建设的积极推进。据介绍,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3000多条幸福河湖。

幸福河湖从何而来?首先是依托于制度创新。河湖保护治理,曾是困扰许多地方的难题。2016年、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2018年6月、12月,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厘清权责,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水域岸线管控,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从长江之滨到黄河岸边,30多万名四级河湖长上岗履职,每条河流有了专属“守护人”,让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治水之策、治水理念的改变,蕴藏着深远的绿色发展考量。好生态,带来的不仅是河湖生命健康、人居环境改善,还有生态、经济、文化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江河湖库焕发新颜,让百姓宜居宜业。湖南长沙在对圭塘河进行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同时,推进景观提升工程,使河畔成为融生态示范、运动休闲、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城市景观,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热门场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看得见的变化传递着民生温度,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广东揭阳,依托榕江幸福河湖建设,打造南溪水系旅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7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河湖+”“水利+”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点“水”成金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幸福河湖建设需久久为功。进入新发展阶段,河湖保护任务依旧艰巨,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需求依然迫切。水利部等6部门在2024年底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从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清洁美丽、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保护传承弘扬江河文化5个方面进行部署。这将推动河湖面貌全面提档升级,让美丽河湖不断流淌“幸福”。

从大江大河到家乡小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幸福生活的载体,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更亮、成色将更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