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潘巧

责 编|张晶

通讯员|周梦珠 徐涵玉

正文共2767个字,预计阅读需8分钟▼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位于北京市西部,共设有三个人民法庭,分别是王平村人民法庭、斋堂人民法庭和潭柘寺人民法庭,三个法庭位于首都西部永定河上游,辖区全部为山区,肩负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区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重任。

近年来,门头沟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首都西大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助力。2024年,三个法庭共受理案件1582件,调解撤诉率69.4%,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低于34天。

推动基层自治,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工程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京西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对于完善北京市公路网功能、缓解北京西部通道交通拥堵、加快沿线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初,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时,因施工中的山体爆破产生震动,造成门头沟某小区楼房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涉及业主170余户。

王平村法庭坐落在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沿线。震损发生后,王平村法庭庭长马钢锤通过参加镇街政法联席会议得知此事,向当地政府提供专业法律意见,推动职能部门委托专业检测评定中心就房屋开裂修缮赔付问题出具修复方案和修复造价鉴定报告。

评估鉴定后,马钢锤还指导人民调解员参与案件调解,释法说理,促成施工单位和170余户业主达成施工爆破补偿协议,170余起纠纷全部在诉前得到化解。

“人民法庭作为建设法治社会、法治乡村的最小单位,能够精准对接基层法治需求,汇集各种解纷资源。本案中,法庭协同镇政府和镇街政法联席会议参与矛盾化解,通过整合司法资源,打通定损、修复、解纷全环节,推进矛盾调解中心解纷网络和机制在最基层发挥源头化解纠纷的治理实效。”门头沟区法院副院长裴凌晨说。

这种“法庭+基层治理”的联动模式,不仅化解了个案矛盾,更成为提升基层自治能力的重要实践。据了解,为了加强源头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王平村法庭与辖区130余个村落的基层党组织对接,设立普法驿站,通过依法指导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参与基层议事协商,为集体事务决策提供法律意见,提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依托专业优势,法庭还培养了一批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有效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我们编制了八大类辖区常见易发纠纷案件的调解指南,它们已成为山区调解员的‘掌中宝’。”裴凌晨介绍,该院通过“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训调解员300余人次,做实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使门头沟区民商事案件增幅从2024年年中的39%降至年底的30%。

促进多元共治,提升安全韧性水平

2020年底,某小区的开发商因延迟开通燃气被部分购房者诉至法院,但主张的违约金超出合同约定且明显高于实际损失。王平村法庭在审理该案时,选取一户业主的案件作为示范性诉讼,结合交房时间、开发商的过错等因素,判决确定延期开通燃气的违约金标准。

该示范性判决生效后,该小区购房者的违约金预期得以矫正,开发商也按照判决标准向上级公司申报,为每户业主申请到同等违约金。截至2024年,绝大多数业主按照示范性判决确定的标准与开发商签订了赔偿协议,使大量纠纷通过示范性判决的方式在诉前化解。

示范性诉讼的成功实践,为处理群体性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解纷模板”。近年来,门头沟区法院强化以案促治,一体推动案件办理与服务治理,加强对金融借贷、物业服务、劳动争议、教育培训等诉讼多发、高发领域案件分析研判,推行示范诉讼,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在处理群体纠纷时,法院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先行审理、先行判决,开展示范性诉讼,可以为其他同类案件的解决提供明确法律指引。示范性判决让其他当事人更加清晰地了解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情况,有助于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和不满,促使其他当事人更加理性地选择纠纷解决途径,减少诉讼案件数量,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裴凌晨说。

2024年5月,某知名快餐管理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大量闭店,拖欠近千名员工工资,部分员工将该公司诉至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发现案涉劳动者因法律知识不足,部分劳动者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还有一些劳动者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将合同交由公司保管,因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这些劳动者无法直接进入前置仲裁程序。

法庭在此案审理中再次展现多元共治的解纷思路。据了解,法庭对已受理案件综合研判后,与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等多方沟通对接,确定了一裁终局的解纷思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群的讨薪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其他劳动者可以在劳动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使大量劳动者通过审理快、费用低、具有终局性仲裁程序的方式解决纠纷,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案结’从来不是审理的终点,‘事了’才是司法的追求。”马钢锤说。

精准识别社会治理风险,靠前作为化解纠纷

2023年7月,暴雨使门头沟区受灾严重,因灾害导致的矛盾纠纷随之而来。

为了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门头沟区法院通过走访、摸排常见纠纷隐患,发现灾后农用地的征收使用、灾后农村建房及相邻关系纠纷、相关纠纷解决方式三方面内容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做好提示答疑,最终形成并发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灾后恢复重建法律指引》。

这种主动预判风险、提前介入的司法服务,正是门头沟区法院精准识别社会治理风险、靠前作为主动服务社会治理的缩影。

2021年7月,四川某高校在读学生马某报名参加北京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影视制作课程后,在销售人员的指导下办理了“培训贷”。随后,因该教育培训机构并未在课程结束后如约提供兼职工作,马某将该机构诉至门头沟区法院,要求退还全部学费。

案件审理中,斋堂法庭法官马婧怡了解到全国还有几百位和马某情况相同的学员,他们通过QQ群沟通,计划通过信访和诉讼维权。法官在精准识别相关社会治理风险后,及时联系该机构的负责人,主动查找问题产生根源,指导机构与学员磋商并达成解决方案,从源头化解纠纷,消除上述社会治理风险。

“法官精准识别社会治理风险,主动将审判工作向前延伸,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动化解纠纷,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助力区域社会稳定和优化营商环境。”裴凌晨说。

此外,门头沟区法院还打造“1+N”府院联动机制,对接永定河流域治理、水损修复等工程项目,围绕水毁修复等11项重点工程,提供“一事一策”的精准普法。开展法护重建安居行动,该院三个法庭对接四个整村易地搬迁、14个局部置换安置村组织,解决司法需求30余项,化解潜在涉灾纠纷90余件,有效避免诉讼“洪峰”。

“门头沟区法院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深做实定分止争,有效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凝心聚力、守正创新、强基固本,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法治力量护航辖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裴凌晨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