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一道赦免令,就能让罪犯重获自由。
赦免制度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是何时出现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赦免制度那些事儿。
赦免制度起源
中国的赦免制度历史悠久,可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却一直争论不休。
有学者觉得,赦免成为全国性刑事政策,得追溯到五帝时期。
《尚书•舜典》里记载的“眚灾肆赦”,意思是对因过失造成损害的人,要缓纵赦放;“流宥五刑”则是说,本该判五刑的人,要是案情有可赦之处,能用流放代替刑罚,减轻处罚。
明代法学家邱濬在《大学衍义补》里也提到,舜帝时的赦免,针对的是那些因过误或不幸犯罪的人,这些人不适合用常规刑罚,连流放、赎罪都不合适,所以要赦免。
这似乎能证明,五帝时期赦免制度就已经萌芽了。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赦免开始于周代。
《易》里“赦过宥罪”的说法,就是重要依据,《易•解卦》记载“象曰,雷雨作,解。
君子以赦过宥罪”,用雷雨作比喻,主张赦免过失犯罪者,对故意犯罪者减轻处罚。
《周礼》里“三赦”“三宥”之法、《尚书•吕刑》里“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等记载,也都能作为周代有赦免制度的证据。
还有学者提出,从制度成熟度来看,赦免可能承自商代甚至夏代。
但由于篇幅有限,相关例证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这些观点中,我更认同赦免起源于五帝时期。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之一,它记载了舜帝关于“赦”和“宥”的论述,说明上古五帝时期赦免制度可能已存在。
而且,《史记•五帝本纪》里也提到,舜帝摄行天子之政时,根据当时的形势,让刑罚趋于轻缓化,这也能佐证《尚书》的记载。
赦免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纷争不断,赦免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赦免制度的政治实用性愈发突出,成了各国服务于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比如,晋悼公即位时宽宥罪犯,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即位赦免;
楚国多次在军事行动时“赦罪”“宥罪”;秦昭襄王赦罪囚充实边疆,把赦免当作“代替刑”,利用罪犯劳动力开发或捍卫边疆地区。
这些史实都表明,各国已经意识到赦免制度作为政治手段的重要性,并积极实践。
这一时期的赦免制度还有新变化。
以前赦免往往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而“肆大眚”这种赦免形式,把对象扩大到了一个诸侯国里所有的犯罪。
从《文献通考》记载的楚国陶朱公儿子杀人遇赦一事能看出,“肆大眚”并非鲁国独有,其他诸侯国可能也有类似制度。
总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制度已具封建赦免制度雏形,赦免范围和对象扩大,还成了君主加强统治的政治手段,为后世赦免制度的发展完善打下了基础。
在我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赦免制度的这些变化,是当时社会动荡、各国竞争的结果。
诸侯们为了增强国力、巩固统治,利用赦免来拉拢人心、补充劳动力,这也体现了法律制度会随着社会需求而调整。
赦免制度的特殊处境
秦朝统一前,就有大赦制度。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里记载,有人在赦令前盗窃,赦令后被抓,不予论处;秦王嬴政称帝前也赦免过高渐离、赵高等人。
但统一后,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奉行重刑主义,主张严刑峻法,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直到秦二世二年,秦朝在农民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秦二世才听从建议,大赦天下,释放修建秦始皇陵的刑徒,让他们反击农民起义军。
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详细记载。
秦二世这次大赦,完全是为了扩充兵力,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是应急之举。
虽然暂时扩充了兵力,打退了起义军,但没能改变秦朝灭亡的命运。
可以说,赦免制度在秦朝没有国家正统思想作为依据,只是危急时刻挽救统治的权宜之计。
不过,秦二世的大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赦天下”,因为之前没有统一王权能将赦免范围扩大到全国。
从秦朝赦免制度的发展来看,它受统治者治国理念影响很大。
秦始皇的重刑主义让赦免制度难以正常发展,而秦二世的大赦又过于功利,这也反映出赦免制度如果不能与国家治理理念有机结合,很难发挥积极作用。
赦免制度发展变化的背后逻辑
回顾汉朝之前赦免制度的发展,能发现两个明显变化。
一是获赦主体和赦免范围逐渐扩大。
起源时期赦免针对一人一事,多是因自然灾害或过失犯罪;西周“三赦”“三宥”之法,让无行为能力人犯罪和过失犯罪也能被赦免;
春秋战国时期,赦免范围扩大到诸侯国的所有犯罪;秦朝更是将赦免范围扩展到整个封建帝国。
二是赦免事由多样化,思想根源不断完善。
初期赦免是为了缓和刑罚严酷、弥补法律不足;春秋战国时,受儒家仁政、德治思想影响,赦免成了统治者修德惠民、维护稳定、拉拢人心的手段;
秦朝虽奉行法家政治,但在农民起义时也因维护统治需要大赦天下,赦免的初意得到延伸,事由变得复杂多样。
这些变化说明,赦免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和统治理念的变化而调整。
虽然当时赦免还没成为国家常制,但这些变化为汉朝赦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赦免制度从起源到汉朝之前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
它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虽然各朝代赦免制度的发展有起有伏,但不可否认,它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