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安全峰会即将召开,中国已确认无法参会,美方安排则有些特殊,眼见60国将齐聚伦敦,俄罗斯却被拒之门外。那么,这场峰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各国的不同境遇又意味着什么?

国际能源安全峰会将于4月24日至25日在伦敦兰开斯特宫召开,这场由英国政府主办、国际能源署支持的会议,本应是全球能源转型合作的重要平台,然而,围绕峰会的争议却不断发酵。



峰会嘉宾名单显示,超过75个国家受邀,预计60国出席,其中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这一名单引发环保人士批评:峰会将被化石燃料利益集团主导,而最受气候危机冲击的贫穷国家却被忽视。非洲智库“非洲能源转型”主任穆罕默德·阿道指出,英国政府削减援助预算的同时,却在峰会上忽视弱势国家的诉求,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能源治理的不平等。

此外,峰会还邀请了大型石油公司和科技企业,凸显了资本与政治的深度绑定。环保组织担心,峰会可能沦为美国推动油气出口的平台,行业组织“化石燃料不扩散条约倡议”创始人策波拉·伯曼警告,特朗普政府正试图通过“强权手段”维持各国对美国油气的依赖,而清洁能源的“无主属性”直接威胁了这种利益链条。

对于此次峰会,中美俄三国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遇”。4月16日,英国《卫报》报道称,中方高级能源官员因日程冲突无法参会。这一消息对英国而言无疑是一次打击,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角色举足轻重。然而,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华发起关税战,并试图通过能源政策强化各国对美国油气的依赖,导致中美在能源议题上的对立加剧。



策波拉·伯曼直言,中国的缺席是“巨大挫折”,但这也表明中国不会屈从于美国阻碍能源转型的手段。英国议会跨党派气候变化小组前负责人罗比·麦克弗森强调,中国的参与对全球摆脱化石燃料至关重要。不难看出,中国的缺席不仅削弱了峰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国际能源合作中的政治化倾向。

另一边,美国的参会安排则颇有“看点”——特朗普政府派遣了一名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参会,其意图被广泛解读为“阻碍能源转型”并推动各国依赖美国油气资源,这一举动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基调:退出《巴黎协定》,暂停清洁能源项目资金,并大力支持化石燃料开发。

有分析认为,美国的策略暴露了其能源政策的双重性:一方面,以气候议题为名施压他国;另一方面,通过能源出口维系地缘政治影响力。例如,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曾指出,西方国家在高尚言辞下推行自私的能源政策,限制发展中国家获取化石燃料资金,却忽视自身减排责任,这种“气候伪善”引发“全球南方”国家的强烈不满。



俄罗斯的缺席同样耐人寻味,作为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在传统能源市场拥有重要地位,但其与西方的地缘政治矛盾使其被排除在外。这一决定不仅削弱了峰会的包容性,也反映了能源议题与安全问题的交织——英国议会近期通过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控制中资企业持有的钢铁厂,进一步暴露了西方国家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倾向。

当然,尽管未参会,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实际行动仍值得关注。近年来,中国不仅在国内推动绿色转型,还通过技术输出降低全球绿色技术成本,例如,中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产能,电动汽车出口量持续增长。与之对比,欧美国家虽自诩环保先锋,却以气候议题为工具限制他国发展,甚至将清洁能源竞争“武器化”。

这也难怪,连英国的《金融时报》都曾刊文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世界”。这一评价并非夸大。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全球发展倡议,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建设的绿色项目,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的务实路径。而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反复与倒退,正逐渐消耗其国际信誉。

由此可见,伦敦能源峰会的争议,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治理困境的缩影,发达国家若继续将气候议题政治化,忽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国际合作的根基将被进一步侵蚀,中国的缺席与美国的特殊安排,恰恰揭示了现有机制的缺陷:缺乏公平性、包容性与实际行动力。



未来,国际社会还需回归气候问题的本质——共同应对生存挑战,而非将其异化为地缘博弈的工具,中国通过技术合作与绿色发展证明,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言辞,而在于行动,西方国家若不能摒弃“双重标准”,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只会愈发边缘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