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水行13.寻迹百色踏访红色热土,回溯革命风云(上)

3月21日中午,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向往,乘坐高铁抵达田东北站。随后换乘汽车,一路前行。车窗外,乡村的泥土地上,木棉花肆意盛放,那热烈的姿态,丝毫不输广州街头的浪漫,甚至更添几分野性与自由。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终于站在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前。踏入游客服务中心,询问唯一的工作人员后得知,这里免费参观,连身份证都无需刷,这般便利,让人能毫无阻碍地走进那段历史。

百色起义纪念馆建于山上,是百色起义纪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抵达馆内,需攀登无数级台阶,走过蜿蜒的斜坡,途中还会经过扶贫攻坚展览馆,再绕道一条小径。沿途,木棉花一路相伴,那明艳的红色,像是革命热血的延续,热烈而深沉。









终于来到了纪念馆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同志(邓政委)的巨型雕像。他身着军装,腰挎盒子枪,挥手向前,目光坚定,仿佛正引领着革命的队伍,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



雕像背后的百色起义纪念馆,外形宛如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奇妙的是,它既像是从山中自然生长而出,又有着冲破山体的磅礴气势,这正是设计师的精妙构思。这座仅三层的建筑,却有着令人震撼的雄伟高峻之感,有人用“山的雄姿,海的尊容”来形容它。究其原因,是整个大三角形外形采用分层提高的设计,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独特的外形,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深深扎根于山体,象征着革命深深植根于人民;墙体由下而上向顶部倾斜,展现出人民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向上凝聚力。



从整体上看,纪念馆主体建筑恰似铜鼓上常见的吉祥神蛙,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给人古朴庄重又清新脱俗的感觉。神蛙作为吉祥物,常见于壮族的服饰、壮锦、刺绣以及铜鼓之上,而这座纪念馆,就像一只巨大的神蛙,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再看纪念馆的门楣,“百色起义纪念馆”七个大字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庄重而肃穆,蕴含着深邃的缅怀之情与继往开来的追求。四根粗大的圆柱稳稳支撑着皇冠形的外廊,好似中流砥柱,顶天立地,象征着百色人民团结拼搏的强大合力。大门两侧,是高7.3米、宽8.9米的浮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峥嵘岁月,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怀着崇敬之心,我走进纪念馆,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馆内序厅正壁,是“百色起义”汉白玉大型浮雕,高4.28米,宽25.23米,气势磅礴,堪称中国纪念馆界之最。它生动地再现了百色起义的宏大场面,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屹立于浮雕之中,顶天立地,令人敬仰。





一进入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浓厚的历史气息将我包裹。详尽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共同勾勒出百色起义的历史背景与伟大意义。在这里,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的英勇事迹,点燃了我心中对历史的深深敬仰。

纪念馆分为四个部分。《百色风雷》介绍了百色起义、红七军光辉的战斗历程以及右江各族人民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所进行的英勇斗争,通过序厅、“起义厅”、“英烈厅”、“功臣厅”、“小平厅”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百色起义的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凸显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与丰功伟绩。《革命英杰》介绍了百色起义中的英雄豪杰,既有为革命流血牺牲的英烈,也有红七军培育成长的将领和时代英才。《邓小平与百色》则反映了邓小平与百色革命老区人民心连心、鱼水情深的紧密关系。《建设新百色》展示了百色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尤其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弘扬百色精神,战天斗地、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家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馆内采用声、电、光实景、景视等多种先进展示手段,在2200平方米的展厅里,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百色起义的情景以及百色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百色的成果。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拼搏。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李明瑞、韦拔群、雷经天等领导了威震南疆的百色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嚣张气焰,建立了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地区的苏维埃政府,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沿着展览路线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以及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生动地再现了百色起义的全过程。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理想与信念,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们的热血与牺牲,铸就了今日的和平。

在展示革命斗争场景的区域,逼真的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将我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起义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地冲锋,百姓们全力支持革命的热情场面,无不令人动容。我深深感受到革命的艰辛与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生活。

虚拟场景《长蛇岭战斗》则采用声、光、电、半景画、人物雕塑相结合的技术,生动地再现了1930年6月间红七军回师右江时,李明瑞总指挥亲自操炮,用仅剩下的三发炮弹击毁长蛇岭大碉堡,为胜利攻占百色城扫清障碍的场景。



雕塑《分田分地真忙》、《邓小平开展土地革命调研和试点》、《右江日报印刷场景》、《血战梅花岭》等等都栩栩如生表现了当时的场景。











红七军用过的武器





还有一张当年的红底黑字的结婚证书,标明是恋爱结晶,庄重又有趣。



馆内还陈列着许多烈士的遗物和事迹介绍,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轻就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恒里岩惨案令人痛心:1931年3月,凤山县党政机关、红军一个连以及恒里乡群众约1000人撤退至险峻的恒里岩,与敌军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因弹尽粮绝,敌军攻入洞内,尚未撤退的370多人宁死不屈,坚持战斗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待续 )

(2200 图33 2025/3/2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