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总科—叩头虫科(上):沟叩甲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叩头虫下目

叩头虫总科〈叩甲总科〉

叩头虫科〈叩甲科〉

叩头虫科(学名:Elateridae)又称叩甲科,为叩甲总科中最大的科,广布全世界,已知超过1万种


1.形态

本科昆虫从小形至大形(1.8~68mm),一般中形(10~20mm)。体色变化较大,一般灰暗,体表被毛或鳞片,也有一些具强烈金属光泽的艳丽种类。体形多狭长。头小,后部深深嵌入前胸。触角着生在额下和上唇之间,靠近复眼,多锯齿状,亦有栉齿状(或称扇状)和丝状的种类,一般11节,偶有12节,端部多有假节。前胸背板后角尖锐,前胸腹板在前足基节间突出呈刺状,形成腹后突,可插入中胸腹板窝内,形成“叩头”和“弹跳”关节。足一般较短,各足跗节均为5节,腹面简单被毛或部分膨扩成叶状,爪一般简单,少数具梳齿、基齿或二裂。腹部可见腹节5节,偶见6节。雄外生殖器原始,三瓣式。

成虫体狭长,末端尖削,略扁,体色较暗。头小,紧镶在前胸上。前胸背板后侧角成锐刺前胸腹板中间有1根尖锐的刺,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内;前胸和中胸能活动。当虫体被压住时,头和前胸能作叩头状活动。触角长,多为锯齿状。足的跗节5节。幼虫体细长,圆柱形,略扁,钵壁光滑坚韧,颜色多为黄色或黄褐色,无上唇,腹部气门2孔式,即每个有2裂孔。

幼虫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刚播下的种子。

前胸腹板前缘具半圆形叶片向前突出,腹后突尖锐,插入中胸腹板的凹窝中,形成弹跳和叩头关节;后胸腹板中央无横缝;足较短,活动自如,前足基节赇形,基节窝向后开放,中足基节较靠近,其间距小于其基节宽度,后足基节横阔,其外上沿向后扩展成片状,盖及后足腿节;跗节5-5-5,跗节简单狭长或其中1、2节腹面膨阔呈叶片状,或第4节呈心脏形,爪节简单镰刀状或基部具附齿或纵裂为双齿或内侧具一排齿呈梳齿状;腹部可见腹板5节,第1腹板与后胸腹板处于同一平面上,与第2腹板间的界限完全清楚,第4与第5腹板间具膜质部。

2.生活习性

被碰触时,会仰卧地上装死。复位时,叩甲头胸部前屈,将一刺状突弯曲纳入腹部沟槽。刺状突弹回时,虫体跳起,并发出咔嚓声,恢复原位。常在夜间取食植物叶子。因喜甜液,农民曾在春季于田间放甜饵诱杀成虫。幼虫外甲坚硬,因体细长,圆柱形,又称金针虫(wireworm)。吃植物种子、根和地下茎,可能是毁坏植物的害虫。幼虫在土中生活2∼6年。秋天犁地可弄破蛹壳消灭幼虫,必要的话,还可施用适当的杀虫剂来控制金针虫数量。北美洲的眼斑叩甲(Alaus oculatus)长达45毫米(大于1.75吋),在头后面地区的前胸有两个中黑外白的大眼斑。西半球热带地区的光叩甲属(Pyrophorus)能发淡绿和红橙色的光,有几种的光亮度可供看书,还曾经作为外科手术的应急光源。

成虫出现於4至10月,生活在低海拔山区。喜欢吸食树汁。

鞘翅目叩头虫科,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体长约36至44公厘,体色有深绿、绿褐、蓝绿等不同的颜色,具有明显的金属光泽。主要出现4至10月低海拔山区,为叩头虫科中最长见的种类之一。

叩头虫正反皆能叩,故而得名。被猎物抓住时能正叩;翻倒在地六脚朝天时,能反叩翻转。

3.生物学

幼虫通称金针虫、铁线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为害多种农作物、林木、果树、牧草和中药材,如沟叩甲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细胸叩甲Agriotes subvittatus Motschulsky是我国北方至长江流域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的重要地下害虫;暗足重脊叩甲(又名蔗根平额叩甲)Chiagosnius obscuripes (Gyllenhal)、蔗梳爪叩甲Melanotus regalis Candze是我国南方省区甘蔗等的地下害虫;桑梳爪叩甲Melanotus ventralis Candeze为海桑树、松丽叩甲Campsosternus auratus (Drury)幼虫钻蛀松树干,是东洋区常见种。也有一些种类生活于朽木、树皮下,也有捕食性种类是螨类害虫的天敌,如尖鞘叩甲属Oxynterus于蚁巢中捕食幼蚁,微叩甲属Quasimus捕食柑橘叶螨。

4.分类及分布

本科为叩甲总科中最大的科,广布全世界,已知超过1万种,我国已知近600种,全国各地区及各种生态环境都有其分布。

5.细胸叩头虫

细胸叩头虫(学名:Agriotes fuscicollis),属鞘翅目叩甲科。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福建、湖南、贵州、广西、云南。主要寄生在各种农作物、果树及蔬菜作物等。幼虫在土中取食播种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农作物和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MM~9MM,宽约2.5MM,细长,背面扁 平,被 黄色细绒臣卧毛。头、胸部棕黑色;鞘翅、触角、足棕红色,光高。唇基不分裂。触角着生于复眼前缘,被额分形;触角细短,向后不达前胸后缘车船费1节最粗长,第2节稍长于第3节。自第4节起呈锯齿状,末节圆锥形。前胸背板长稍大于宽,基部与鞘翅等宽,侧边很窄,中部之前明显向下弯曲,直复眼下缘;后角尖锐,伸向斜后方,顶端多少上翘;表面拱凸,刻点深密。小盾片略仿心脏形,覆毛极密。鞘翅狭长,至端部稍缢尖;每翅具9行纵行深刻点沟。各足跗节1节~4节节长渐短,爪单齿式。

卵:长0.5~1.0MM,圆形,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MM~25MM,宽约1.5MM,细长圆筒形,淡黄色,有光泽。头扁平,口部深褐色。腹部第1节~8节略等长。尾节圆锥形,尖端为红褐色小突起,背面近前缘两侧生有1个褐色圆斑,并有4条褐以纵纹。

蛹:体长8MM~9MM,初蛹乳白色,后变黄色,羽化前复眼黑欠,口器淡褐色,翅芽灰黑色,尾节末端有1对短锥状刺,向后呈钝角岔开。

(2)生活习性

在东北地区约3年1代。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在黑龙江克山地区,卵发育历期8—21天。幼虫喜潮湿及微偏酸性的土壤,一般在5月份10cm土温7—13℃时,为害严重,7月上中旬土温升至17℃时即逐渐停止为害。

(3)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福建、湖南、贵州、广西、云南。

6.沟叩甲

沟叩甲(学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属鞘翅目叩甲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河南等地。


(1)形态特征

沟叩甲雄虫体长14~18毫米,雌虫16~17毫米。体形雌雄间差异很大,雄虫瘦狭,背面扁平,雌虫较粗阔,背面拱隆。体色由棕红至深栗褐色。全身密被金黄色半卧细毛。头部刻点粗密而深,头顶中央低凹,额唇基前缘明显高于上唇,上唇很小。雄虫触角12节,细长,约与身体等长,第3~6节宽扁;雌虫11节,短粗,向后伸展仅达鞘翅基部。前胸背板密被长毛。小盾片略呈心脏形。雄虫鞘翅狭长,两侧平行,末端略突;雌虫较肥阔,端末钝圆,表面拱凸。雄虫的足细长,各足腿节长出体侧很多;雌虫较粗短。跗节1~4节依次渐短,第5节细长,爪单齿式。幼虫黄色,并具黄色细毛;头暗褐色,扁平,上唇呈三叉状突起;自胸至腹端各节背中有1条细纵沟;尾端分叉,并向上弯曲,各叉内侧有1小齿。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

(2)生活史

沟叩甲生活史长,在我国北方一般三年完成1个世代;少数个体四年完成1个世代。第一年、第二年以幼虫越冬;第三年老熟幼虫于8月间做土室化蛹,20天后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以成虫越冬,来春开始活动,4月间最盛,晚间出土交配。产卵土中3~7厘米处。成虫寿命长达220天左右。

(3)危害

沟叩甲幼虫春、秋两季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玉米、高粱、棉、麻、瓜、甜菜、白菜、马铃薯、茄等,是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省(区)的重要地下害虫。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