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堪称“激进”。尤其是在中美博弈、俄乌战争等全球热点问题上,这个位于波罗的海的小国频频站在美国立场的最前排,敢言、敢做,甚至敢冒犯世界大国的底线。很多人都好奇:一个常年依赖出口、军力薄弱、人口不足300万的小国,凭什么这么强硬?
首先,立陶宛的“反俄”情绪可以追溯到苏联时代。苏联解体后,立陶宛成为最早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这段历史让其国内对“主权”与“自由”的议题极为敏感。同时,加入欧盟和北约后,立陶宛把自己定位为“西方阵营在东欧的桥头堡”,与俄罗斯划清界限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加布里埃利乌斯·兰茨贝吉斯迅速崛起。这位1982年出生的政治新星,拥有一副金字招牌——他的祖父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是立陶宛脱离苏联的领导人,被誉为“建国之父”。兰茨贝吉斯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留学欧洲,外交背景深厚。2020年,他正式出任立陶宛外交部长,迅速把国家推上了国际聚光灯的中央。
他上任后力推“价值外交”,高举“民主”与“自由”的旗帜,主动挑起与俄罗斯、中国的对抗。2021年,他拍板允许台湾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这是第一个以“台湾”名义开设的欧洲办事机构。这一决定无疑踩了中国坚守的一中红线,也让立陶宛成为欧盟内部对华态度最强硬的国家之一。
立陶宛的“强硬外交”在国际社会引发关注,但很快,代价也如影随形。中国对立陶宛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外交反制措施,立刻就让这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吃尽苦头。2021年底,中立关系被降级为代办级别,中国企业纷纷撤出合作,立陶宛对华出口暴跌80%。不仅本地乳制品、木材、机械设备滞销,就连与立陶宛有关联的欧洲供应链企业也遭受波及。
这场外交冲突引爆了立陶宛原本就脆弱的经济结构。该国年GDP不过700亿美元左右,外债却高达470亿,占据财政近70%。出口受阻使得国库迅速见底,一些依赖中方市场的小企业纷纷倒闭,维尔纽斯郊区的工业园区一夜之间冷清下来。
2022年初俄乌战争爆发。立陶宛再度站队美国和北约,强硬制裁俄罗斯,断绝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这本是政治上的“正义之举”,但现实是立陶宛90%的能源都靠进口,结果能源价格飙涨,居民生活成本倍增。冬季取暖费用暴涨三倍,许多家庭不得不减少取暖时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游行,标语写着:“要生活,不要战争”“别为大国当炮灰”。
兰茨贝吉斯此时四处奔走,试图挽回局势。他飞往布鲁塞尔请求欧盟“救火”,又转道华盛顿寻求美国支援。欧盟各国自身陷于通胀和对乌援助的压力,美国更是心不在焉。拜登政府只象征性地表达了“支持立陶宛”的立场,却没有实质援助。立陶宛逐渐意识到,所谓的盟友并不会在关键时刻慷慨解囊。
到2023年中期,立陶宛财政濒临崩溃。政府开始延迟公务员工资发放,债券利率飙升,国家信用评级遭遇下调。外交上的硬气逐渐演变成内部的不满,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质疑:我们到底在为谁而战?
立陶宛在安全问题上极度依赖北约,是出了名的“战略外包国”。但现实再次教育它:安全不是口号,实力才是底气。
立陶宛常备军不过2万人,其中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一线兵力不超过5000人,且缺乏现代化主战装备。没有坦克、没有战机,仅依靠轻装步兵和部分北约援助武器支撑边境防线。2023年夏,白俄罗斯方向的瓦格纳武装频频调动,一度逼近立陶宛边境,哨所士兵如临大敌,军方内部甚至讨论过紧急动员预案。
北约虽然在立陶宛部署了一小支德军部队作为“前沿存在”,但战斗力有限,规模不足应对全面威胁。更关键的是,北约各成员国心思不一,大国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乌克兰战场,根本无暇顾及波罗的海小国。兰茨贝吉斯呼吁北约加派兵力的信件如石沉大海。立陶宛一度感到,自己成了冷战后西方阵营的“弃子”。
2024年初,立陶宛政府宣布将国防预算提高至GDP的3.5%,创历史新高。这一举措虽被解读为“自救姿态”,但从财政角度看更像是饮鸩止渴。军队开始大规模招募预备役人员,甚至讨论恢复义务兵役制,社会上弥漫着紧张和焦虑。
面对边境压力和战略孤立,立陶宛终于开始反思此前“激进政策”的代价。外交部内部文件显示,兰茨贝吉斯执政末期,已悄然调整对外用语,不再高调攻击中俄,而转为模糊措辞和“寻求沟通”。这既是现实压迫下的退让,也预示着新一轮政治调整即将到来。
2024年10月,立陶宛议会选举尘埃落定。祖国联盟党在内外交困中大败,社会民主党一跃成为最大政党,组建新政府。新总理金陶塔斯·帕卢卡斯上任第一时间就抛出“外交政策调整计划”,特别提到要“修复与亚洲大国的关系”,并对台湾代表处事件表示“需要重新评估”。
这一姿态虽然引发部分右翼人士抗议,但多数民众表示支持。新政府随后派出特使与中国接触,表达“缓和关系、推动务实合作”的意愿。2025年初,部分对华出口开始回暖,木材、农产品重新获得准入许可,制造业也逐步恢复订单。
不过这场经济和外交危机的阴影仍未完全消散。失业率高企,通胀压力犹存,立陶宛仍需数年才能回归稳定。年轻人持续外流,机场依然挤满了拖着行李箱赴德、赴英的打工者。
立陶宛这几年的剧烈震荡,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整个东欧乃至世界其他小国。小国不是不能有立场,但不能不顾代价。立陶宛在用教训告诉全世界,跟着美国走,一定会成为炮弹。
战略上的选边站队,若缺乏自身实力和灵活外交的配合,最终只能成为大国博弈中的弃子。这既是对兰茨贝吉斯个人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立陶宛政治精英群体的深刻警示。
立陶宛这些年的经历,正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试图“打大牌”的真实案例。从外交冲突到经济重创,从军事焦虑到民意逆转,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代价。兰茨贝吉斯的理想或许并不坏,他想让立陶宛成为“价值联盟”的灯塔,但现实是,小国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没有足够的战略弹性,只能成为别人棋盘上的马前卒。
在今天这个国际局势剧变、秩序重组的时代,小国如何自处?是应该低调务实,灵活游走于大国之间?还是高调选边,押注一方彻底靠拢?这不仅是立陶宛的问题,也是无数“中小国”的共同课题。答案,或许只能在一个个血的教训中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