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的首场见面会,五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与大家见面交流。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是参加见面会的代表之一。


▲见面会现场图据中国网

深夜爬上几十米烟囱突击监测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

2007年以来,谷树茂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第一线,工作涉及现场执法监测、应急监测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检查等领域。他掌握数十种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仪器的应用,百余项监测能力持证项目均一次性通过考核。参与研发超低污染物排放现场监测设备,攻克了超低排放准确测定的难关,在全国率先规范开展超低排放监测。

谷树茂说,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像工业企业高高的烟囱,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这些都是他监测的阵地。有时候任务繁重,常常是夜以继日、节假无休、连轴转,一年最多的时候出差能到200多天。有时候为了调查取证,常常在深夜就爬上几十米的烟囱开展突击监测。


▲谷树茂图据中国网

由于监测工作的性质,监测的时间比较长,谷树茂常常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无论寒冬酷暑。夏天身上的衣服会反复被汗水浸湿好几遍,冬天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也抵挡不住现场刺骨的寒风。谷树茂说,虽然现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自己从未退缩。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在有些人看来,监测或许是枯燥无味、很平凡的一件事,但谷树茂坚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识破“完美数据”猫腻:

高效监测监管手段让弄虚作假无所遁形

谷树茂告诉记者,自己作为污染源监测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对工业企业进行现场监测和帮扶指导,到现在累计监测帮扶企业有千余家次,出具监测数据十万余条。这些数据不仅支撑了环境管理,同时也推动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选择合适的治污工艺和治理设施,可以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从末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促进大气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耳朵,是一项法宝利器。要想第一时间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就需要有高效的监测监管手段。”谷树茂介绍,像山东,已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大概有3.5万家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单靠人力去监测监管,往往监测了成百上千家企业也发现不了多少问题。为此监管部门建设了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

“同时,还有企业的用电量数据、生产状态参数数据等等。通过对比这些参数,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再去现场进行监测检查。”谷树茂说。

谷树茂介绍,有一次,他们发现某家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看起来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比用电量数据,发现该企业的治污设施基本上处于停运状态,带着这一线索,再到现场检查监测,最后发现是企业擅自修改了监测设备的参数,而且污染物还超标排放。

环境质量的“守夜人”是怎样练成的?

去年,谷树茂获得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污染源监测组的第一名。谷树茂说,在大学毕业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标准规范就成了“枕边书”,监测设备就成了“手把物”。对标准规范不理解的时候,就向同事们请教。仪器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就利用闲暇勤加练习,还时常像解剖麻雀一样拆装设备,深入了解设备的构造和原理。

谷树茂说,污染源现场监测,经常需要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爬到几十米高的平台高空作业。有时候监测点周边设施的温度还挺高,甚至会达到一百多度。一不小心鞋子可能会被烫坏,皮肤也有可能被烫伤。有一次,谷树茂和同事在30米高的平台上监测,企业用于脱除污染物的液氨罐阀门突然泄漏,氨气顺着烟囱很快就到了他们身边,那种窒息的感觉,谷树茂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

“当时,我们就抓起身边监测用的纱布,迅速捂住眼睛、鼻子和嘴巴。好在那天有风,而且这种氨气在高空扩散得比较快,最后我们安全顺利地撤离了现场。”

还有一次,在离谷树茂现场监测不到20米的地方,一个环保设施因为某些情况突然发生爆炸,当时他差点从高空监测平台上掉下来。到现在想来,还是有点后怕。

“虽然监测工作比较辛苦,但是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慢慢地,爬烟囱成为了习惯,学习成为了习惯,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也成为了习惯。”谷树茂说。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 责编 冯玲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