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少人都说,以后建成的新房会对二手房房价造成致命一击。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理由是依据新的住房标准,以后新建的商品房,层高必须在3米以上,四层楼就要配备电梯,隔音、采光、通风等要求,都比已建成的老房子高很多。而且现在一二线城市地王频出,这不就是因为开发商看好新规下的新房子能打压老房子吗?所以,他们觉得按照新标准建设的商品房价格会异常坚挺,而存量的老二手房则会大幅贬值。

但其实这种说法错得离谱。因为影响房价最重要的前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地段,第二个是地段,第三个还是地段。今年前几个月,上海开盘了几个按之前老标准设计的市区内商品房,层高没到3米,可价格依然坚挺,不存在旧标准房子贬值的情况。

这其实很好理解。假设你准备在上海买房,现在有两套房子摆在面前,都处于上海的核心地段,仅隔一条马路,还共用学区。其中一套是按新标准建设的房子,完全依照住建部新规,层高超过3米,采光、通风、绿化都很好;另一套是去年按老标准建设的房子,层高2.8米,采光等条件比不上第一套。

从价格上看,第一套肯定比第二套高,这毋庸置疑,毕竟第一套房子开发商的建设成本大大高于第二套。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套房子从此就不值钱了。只要第二套房子质量不至于差到无法居住,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依然会很抢手。

要知道,各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早就被大量老房子占据。对这些高楼老房子进行拆迁难度大、成本高,所以“核心地块”本身就是绝对稀缺资源。比如,能在上海买到一套房龄5到10年的商品房的家庭,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然,如果以后新标准下3米以上层高的新房还处于核心区域,价格肯定更贵。但要是在偏远地块,就算是一线城市新建的房子,层高达到3.5米,又有墙暖、全景绿化,也可能卖不动。因为建设成本大幅提高,房价肯定比周围二手房高出一大截,大家肯定更愿意买周边二手房。毕竟选择偏远地块的大多是刚需中的绝对刚需,或者退休的老年人。

还有人说,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地方性住房新标准,以后没有公摊面积,都按套内面积买新房,那有公摊的旧房子不就完了吗?其实这也是个很大的误解。就算新房都按套内面积计价,老房子的套内面积也并非无法计算。很多地区房子的房产证上,早已标明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清楚地告知了得房率。建筑面积现在用于房子买卖计价,完全可以废除,以后新老房子都用套内面积计价,技术上毫无难度。就算有的老房子产证上只有建筑面积,其套内面积也绝对能够精准测算出来。

还有人质疑,为什么现在一二线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地王频出,也就是房企在疯狂加价拿地,难道不是想用3米层高的新标准打造差异化,吸引大家不买老房子,转而花高价购买他们新标准下的新房子吗?这种理解不对。

现在一二线城市出现地王,这些能成为地王的土地,首先都在各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一流。更重要的是,以后地王上的房子能卖高价,靠的并非3米层高、隔音好、楼板厚,而是这些楼盘本身定位就是绝对豪宅,低容积率,户型250平起的大平层,有的甚至要打造成市区内的独栋别墅,内部设施也会非常高端,比如带会所、游泳池、墙暖,整楼配备智能系统,楼顶上还有空中花园。

举个例子,去年8月,一个央企以总价48亿,楼面价每平米13.1万的价格,拿下上海某区滨江的一块地。这个项目只规划建设三栋住宅楼,底层全部架空,有大面积下沉式庭院和会所,还配备泳池和风雨连廊,主力户型为280到330平的大平层,楼顶是复式大户型,面积达460到600平。这个楼盘预计开盘价在20万1平左右,买一套复式,总价得9000万到1亿左右。

这些地王上的房子确实会拉开与周围老商品房的价格差距,但靠的是高端定位,而非3米层高的新住宅标准,也谈不上对周边普通房有什么降维打击,毕竟定位完全不同。说白了,这种楼盘针对的购买者是每个城市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绝对高净值人群,并非刚需购房者。

所以,还是前面说的,刚需购房者能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买到一套住宅品质不错、房龄5到10年的老房子,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房子关键还是看地段,各位在一二线核心区域有老房子的,完全不用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