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高语阳
4月16日,全国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开展座谈交流,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这次培训是近年来首次从国家层面举办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博物馆馆长培训班。
“要批驳各种错误史观,对制造中原与边疆、汉与非汉、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二元对立的企图,要用大量文物文献等实证进行有力批驳。”潘岳指出,以考古文博讲清楚我国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历史真相。
近年来,“博物馆热”让曾经“冷门”的博物馆成为“顶流”,还出现了“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的热潮。这背后,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文明传统的认同和追求。
中华文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讲好中华各民族交融汇聚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是博物馆的职责与使命。
第一,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交往互动中构建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则是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相互竞争、碰撞、交流、融合、升华而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互相关联的文化有机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做好民族工作,要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唯有如此,才能巩固各民族发展繁荣的良好局面,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博物馆要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当好“立体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
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要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
对于博物馆而言,讲好中华民族文化故事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博物馆是“文化使者”,展览以物载文,以文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播的窗口,也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潘岳在16日的座谈会上指出,博物馆要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历史叙事,置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坐标系。
讲什么?
在16日的座谈会上,潘岳明确谈到了5个“讲清楚”:
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讲清楚我国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历史真相;讲清楚“共塑中华”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基本规律;讲清楚“文明浸润”的中华民族内在品格;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第三,乘着“博物馆热”的东风,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宣传“顶流”。
当前,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深受公众喜爱,折射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需求的迫切。
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文博热”的机遇中,如何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IP,如何挖掘和运用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璀璨文化明珠发光发热,是博物馆需要“破题”之处。
此前,已经有多个博物馆探索“破圈”之路。例如,三星堆博物馆建成新馆,通过出土文物修复、研究,古蜀文明陈列、阐释等方式,做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宣传工作,并打造了《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精品课程;再例如,近日,《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将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150件(套)珍贵文物展出,其中一级文物近30件(套),有6件(套)展品为2024年的考古新发现。
潘岳在16日的座谈会上表示,要以独特的文化IP为“以文兴业”夯实基础,以独特的馆藏文物为数字博物馆提供坚实支撑,协同发力,打造更多“顶流”博物馆,推出更多“精彩”展览。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