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白居易退守洛阳,只要杯中有酒,篱下有菊,就会心满意足。

像郑人那样顺应农时春风种田,像宁戚那样隐鳞戢羽青山牧牛,这是元曲家爱山的知足。

看一朵花开,等一场风来,守一方自在,红尘扰攘,我自不慌不忙,心安是归处,知足而矣。

所以,明代文学家李贽说“富莫富于常知足”,精神自由,常怀知足之心,才是真正的富有。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踏雪寻梅,饮酒看花,当剑沽酒,日子虽拮据,内心常丰盈。

这是元代散曲家杨朝英的知足,是亲力亲为的自足,他的自足既是物质生活,也是精神生活。

杨朝英乐观豁达,情操高洁,颇有李白的豪迈情怀,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挂印辞归寄情山水。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水仙子 自足》即是其自足心态的写照。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
深耕浅种收成罢。
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元 杨朝英《水仙子·自足》

简译

一直在杏花村里过着平常的生活,瘦竹为朋,疏梅为友,这就是我的家。

春天,深耕浅种,辛勤劳作,秋天有了好收成,粮食充足还能自酿美酒。

喝着刚刚滤出的新酒,品尝新打来的鲜鱼,摘竹笋和藤芽,饲养鸡和猪。

客来就用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谷雨时采摘的春茶,闲时就炼丹砂。




赏析

杨朝英是元代散曲家,青城人,曾出任过郡守、郎中等职,后归隐田园。

罢官归田,躬耕陇亩,虽没有俸禄,但自给自足身心自在,也欢喜满满。

此曲语言质朴,明朗轻快,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点滴,抒发隐逸的乐趣。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

前两句写住所,竹林深处,有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院子里还种着梅花。

这不免让人想到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也间接地写出了诗酒生活。

竹有节,梅耐寒,二者既是高洁傲岸的代名词,也是高雅的品位和爱好。

林逋隐居孤山种梅栽竹,梅妻鹤子,是西湖处士,作者则是杏花村处士。

瘦竹疏花,清秀飘逸,这是与世无争的气节,同时也是淡泊明志的情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陶渊明那般,作者隐居杏花村,与世无争。

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

这四句写稼穑之乐和田园之趣,躬耕陇亩,春种秋收,酿酒种菜养猪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深耕浅种,如厚积薄发,作者很认真地生活。

粮食丰收了,酿了酒,喝刚滤出的新酒,品尝新打来的鲜鱼,心满意足。

院子有自己饲养的鸡和猪,小园里有竹笋和藤芽,丰衣足食,心境坦荡。

亲耕亲种,喂养家禽,酿酒打鱼,采摘野菜,体会收获带来的欣喜满足。

如鸟儿归水鸟飞蓝天,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让作者活得十分惬意舒适。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杨朝英是文学家,自有诗意画意,除了农田之乐,自然还会有交友之乐。

因为隐居山水田园,故作者多和隐士、僧侣来往,讲经论道,烹茶品茗。

虽是粗茶淡饭,亦是自己劳作所得,谷雨茶亦是亲自采摘,是一片真心。

劳逸结合,闲时学养生之道,修身养性,不强求,顺其自然,珍惜当下。

隐居田园,结茅筑庐,有劳作的辛苦,有丰收的喜悦,还有那挚友情深。

这点点滴滴,汇成了作者的满心欢喜,这是对于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喜爱。

远离喧器,获得别样的隐逸之乐,而这,也只有心性恬淡之人才能体会。

隐逸江湖,既能满足物质生活,也能愉悦精神世界,这岂不是一种圆满?

杨朝英此曲如一首隐逸之歌,写景抒情,字里行间莫不洋溢都着心满意足…




后记

林间高卧,诗酒自娱,和他这个人一样,杨朝英曲风自然闲适,情致飘逸。

他是和芦花道人贯云石同时期的著名散曲名家,杨维桢赞其曲“奇巧莫如”。

其曲俊逸秀丽,朱权盛赞其“如碧海珊瑚”,读来让人有舒适和惬意之感。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编辑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因为他的编辑选录,才让元人散曲得以保存和传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

杨朝英豁达开朗,有李白的豪放,也有王维的超脱,还兼具林逋的隐逸情怀。

杏花村里随缘过,胜尧夫安乐窝”,守己安贫,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自足。

参考文献

《乐府新编阳春白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